pro2

標題/永續發展與教會應有的醒思     編號/11     公布時間/Mon Apr 11 15:36:45 2005
發佈人greenie     相關網址http://
永續發展與教會應有的醒思
孫志鴻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全球環境的變遷已經開始威脅人類的未來,從過去一百年來全球平均溫度的上升、海平面的上升、同溫層臭氧層遭受破壞、物種的急速消失、可耕地不斷的遭到侵蝕以及減少、海洋的污染、過度捕漁等等問題的發現,以及科學上對於未來發展的預測,都一再提出了警訊:如此對於人類自己賴以維生之自然生態體系的破壞,已經危及人類未來在地球上的生存。

一九九二年巴西地球高峰會中所提出的二十一世紀議程,已詳細描述了永續發展在社會經濟、資源、制度等各個面向的指導方針。學術界也紛紛提出許多可為依循的策略與具體行動方針,供各國參考,藉以採取措施,使社經各方面發展能朝永續發展方向轉型。巴西地球高峰會議之後,「永續發展」此一名詞經過媒體的報導,已逐漸成為眾人琅琅上口的用語,永續發展也逐漸成為人類共同的願景,依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對永續發展的定義,認為永續發展乃是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損害人類後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但如何能達到永續發展的理想,目前卻仍無定論,不過可以看到一明顯的發展趨勢,那就是聯合國推動廿一世紀議程的腳步加快,跨科際的學術性研究團隊陸續形成,愈來愈多的地方政府與社區團體成立相關的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積極地推動永續發展的理念,並透過實際的行動方案朝永續發展的理想邁進。

永續發展的焦點集中在能確保人類生存基礎及提高生活品質的社會、經濟與環境面向,其中包括:
1. 經濟的永續
永續的經濟需考慮包括環境壓力及資源需求的所有成本,而非將這些成本視為外部成本而忽略它,也不因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長期永續的目標,意識到永續經營是好的經濟。
2. 人文社會的永續
一個永續性的社會需要滿足人類對乾淨的食物、空氣、飲水、住屋等等的基本需求,及確保民眾公平享有這些基本需求的權利,同時推廣民主的決策機制,使受影響的民眾能參與決策。
3. 生態環境的永續
永續的環境要求人類各種活動能帶動物質能源的循環使用,使用來源不會中斷而且可靠安全的資能源,而且使用此再生資能源的速度不超過其再生的速度,以此取代非再生的資能源的使用;而生產消費後的產出物能導入循環體系中再利用,而不對自然環境、人類健康及其他物種造成累積性的危害。
人類的各種活動與決策在某些情形下雖然不易判斷其是否永續,有時乃是較永續與較不永續的差異,但透過原則性的比較可幫助我們了解發展是否朝永續的方向進行。歐洲委員會在推動地方永續發展計劃中,提出了兩者之間原則性的區別(見表一)。其中所列的各種不永續發展模式,諸如:片面以經濟觀點衡量生活水準;缺乏經濟、社會、環境議題的整體考慮;致力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將環境事務視為奢侈品,而忽略此生存基礎乃民眾生存所需;政策規劃亦多僅由專家從事,無法真正的反映民眾需求。這些模式普遍反映了台灣長期以來的失衡發展,而使台灣今天在生態環境方面付出了許多慘痛的代價,未來更需承受不斷累積與惡化的沉重負擔。
表一:永續與不永續的差異
(資料來源:European Commission)
永續發展 不永續的發展
在社會、環境及經濟整體考量基礎上改善生活條件 僅以經濟觀點為基礎來衡量及提高生活水準
視經濟、社會與環境議題彼此連結,尋求完整而長遠的策略 視三議題彼此獨立,認為健康的經濟將自動導致健康的社會與安全的環境
避免對未來造成危害而在今日採取行動 努力於改善短期事務,將問題留給未來置身其中的人去處理
考慮環境與其承載能力,使所有決策能真正支持人類活動 視環境事務為奢侈,只在負擔得起的情形下去保護它
在專家與民眾的合作下做規劃,使規劃能符合民眾需要 由專家做規劃
此外,加拿大安大略環境與經濟圓桌會議也提出了各種措施的永續性比較(參見表二)。台灣由於可用土地面積有限,在都市及周緣地區容許了高密度的住宅發展,這在交通以及其他公共設施的使用上原是較有效率而永續的,然而台灣高密度的都市土地開發,卻缺乏考慮都市設計中綠化、減低熱島效應、保留透水層等的物理環境因素,更在開發之初,未能及時提供高效率的基礎交通設施,使高度開發後反而產生許多棘手的交通與環境問題,大大降低地區的生活機能與品質。同樣的,台灣特有的住商混合土地使用型態,具有減少交通需求的機能,然而不同土地使用之間仍然需要適度的緩衝區隔與使用規範,才能避免彼此的干擾與影響。
表二:較永續與較不永續的差異
(資料來源:Richardson, 1994)
較永續的發展 較不永續的發展
緊密的居住發展模式 低密度、散佈式的居住發展模式
混合的土地使用;居住、工作、購物區域彼此鄰近 分離的土地使用;居住、工作、購物區域分開在一致、集中的大片土地上
就業機會與產業主要奠基於教育、技術 就業機會與產業主要奠基於污染環境、以非再生資源為基礎的工業
用步行、騎自行車、公共運輸系統來行動 極度依賴私人機動車輛
使用風力、太陽能能源 使用火力、核能能源
污水第三級淨化處理;使用自然方法作污水淨化處理 污水未經處理或僅作低度處理便排放至水體或水道
保護與使用自然的水文系統 硬式舖面阻止水的滲透;將自然的水流路線闢成渠道
自然的開放空間;保護溼地、林地、河谷地、棲地;使用糞肥、堆肥、整合式的植物病蟲害管理 破壞自然景觀;以外來種修整草木區;大量使用化學肥料、除草劑、殺蟲劑
減少垃圾;廢棄材料的再取得、再使用、回收利用 垃圾掩埋、垃圾焚化
表二中所列的各種不永續發展,諸如以污染性工業、非再生資源為基礎的產業結構,機動車輛使用量的急速增長,火力、核能發電,污水處理的缺乏,大量使用化學肥料、殺蟲劑,垃圾掩埋及垃圾焚化等等,都反映了目前台灣許多的不永續措施。
永續發展的理念與聖經的教導是不謀而合的,聖經要我們做個好管家,好好的管理全地,也要求我們要愛人如己。因此基督徒應該成為地方上永續發展工作推動的急先鋒,不但在自己的生活與行為上要能符合永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更應積極的參與社區永續發展的推動工作,並開放教會成為社區永續發展的工作與會議場所。目前政府正在積極的推動地方永續發展工作,今年也是政府宣示的永續發展元年,因此建議各教會可配合政府此一政策,在教會內成立愛鄰小組,積極的參與社區永續發展工作,不但可提升教會參與公眾服務的好形象,也能更進一步認識社區內熱心服務的非基督徒,他們有許多人都是已經預備好的好土,只缺人帶領他們認識福音與進入教會。

永續發展已經在世界各地風起雲湧的快速發展,許多地方永續發展成功的案例也都是教會的貢獻,例如國內最有名的成功案例-阿里山的達那伊谷,就是由教會牧師所發起,在短短的數年之間,讓全台灣最窮困的村落成為社會福利最好的典範村落。永續發展工作最需要的是社區行動方案,若是全台灣三千多所教會都能像達那伊谷一樣,成為社區永續發展工作的急先鋒,台灣要不翻轉也難呢。但願有更多的教會與基督徒起來響應社區永續發展的需要,讓台灣成為安居樂業與福音廣傳的淨土。


 
附件:
發佈者來自/61.59.83.81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公佈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