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二乙8922230 
---------------------
呂紹垣
主題1.經驗,不足以稱作理論的代名詞

觀點:探討中國科技為何落後西方國家二十年之久,關鍵在於中國人只注重經驗,卻忽略了經驗是否有理論在背後作支撐.經驗如果有正確的理論作後盾,所得到的結論才具有參考性,否則毫無根據的"純"經驗,即使符合理論結果,也只是誤打誤撞,如同瞎貓碰上死耗子.

為何中國人只著重於經驗而不重視理論根據呢?其因受限於傳統倫理道德觀念阻礙了理論研究,大家常聽到一句話:「囡仔有耳無嘴」.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小孩只有聽的份,這種觀念到現在都存在著.此外,還有一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拿環地球首航超級比一比(最近有在吵)來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在於聯絡西洋各國,宣揚國威,發展貿易,順便打聽一下惠帝的下落,而並非哥倫布那樣目的明確,就是去尋找新大陸,究竟誰先誰後不在討論範圍之內,就目的來說,鄭和是受官方之命,且與發現新大陸一點關係都沒有,徒只是使命使然,根本就沒有求真的精神.反之哥倫布從一開始就是基於求、尋真相的目的在背後驅使著,這是導致落後的原因之一. 除了倫理道德,民族性也是相當重要一環因素,若中國人不那麼自大,認為中國人是世上最優秀之民族,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有可能是尋找新大陸,屆時歷史與科技有可能會再改寫.

應用:古代大禹治水相信大家都知道,但在他治水成功前,卻有一個很好的失敗例子.大禹他爹鯀,原先治水採用"堵"的方法,藉由兵來將擋,水當然是用土來淹的傳統經驗,不斷的築堤擋水,卻不知道這樣只是和時間在作戰,水深越高,堤底所受水壓便越大(流体力學:dP/dz=-r),此種方法不但勞民傷財,且一點成效都沒有.大禹有前車之鑑,覺得應從根本之處解決,即水的力量從何處來?此與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相符合(作用力=反作用力),並採用逆向思考方式:既然是和大自然的力量相對抗,大自然有的本錢就是能量,反其道而行,為何不把能量給降低呢?於是禹便用"導"的方式來治水,逢山開山,遇坡築堤,疏通水道,依據水的流勢加以引導,如此一來,水的位能(w=mgh),便降了下來,水患不再有.

經驗有存在的重要性,因為它可能是孕育出理論的重要溫床,而我們應該去尋求經驗背後重要支柱---理論。


主題2:否証為科學進步之源

觀點:Korl Poppor 在哲學的角度(應然面探討)上,提出對於科學的解釋,認為一個理論是否可以被科學界所認可,必須有兩個要件:a.可質詢前題 b.前題具可否証性而何謂可否証性呢?避免以下三種情況:c.前題本身就是錯誤的d.前題無法証實e.前題為詭論。這三種前題都屬於不理性的根源,在科學驗証上,就自動不攻而破.K.Poppor 認為知識來源是無限多的,但每一種都不俱權威性,必須受到科學的論証及解釋才有存在的本質.這樣看來知識便會在成長的溫室下自我提升.但有個疑問是科學難道就一定是對的嗎?站在客觀角度上,每個事物當然不可能都是絕對正確的,所以懷疑是科學的本質,相信大家都應不反對.以前聽演講時,某授教曾說:當我們在論述一個理論時,你永遠不能說自己是對的,你只能說自己的理論"沒有錯",如此你的理論才能站得住腳,在沒有人提出反駁之前,你才有"對的可能".我十分同意,因為以前在寫証明題時,老師總是說:怎麼証明它是對的,那麼從証明它沒有錯來下手!

K 兄的理論提出後,可以得到的結論是科學須被不斷檢驗,用後來的論証推翻前論如此科學便會不斷進步。

應用:我們在思考一件事,常利用歸納來加強自己的立場,如此便會產生無窮舉例法的錯誤思維,因為歸納永遠沒有結論,只要稍稍一個反例就可推翻,但大多數人仍是如此.

在 BBS 的HardWare版,舉CPU兩大主廠來說,常可看到 A 派與 I 派的兩大陣營在作口舌之戰。A 派的人最引以為傲的當然就是它的 C/P 值,但 I 派卻死不認輸,說AMD 在散熱上最差,稍有不慎,便一屍兩命或多命 (cpu&m/b&card)。但我們分析這套說詞,兩方的立場都沒有錯,錯就錯在這是不相干的比較,不該胡亂生衍例,視反例而不見,讓彼此間失去交集。c/p 值和散熱有何關聯? 我想了很久,硬要扯的話,就是 AMD須額外注意散熱,才有更好的 Performance,而花在 cooler 的$$不算少,在經濟上可能要扣分,但回過頭來,難道 Intel 就可以不用 cooler運作嗎,還是要呀,只是和A比較,就不用花那麼多心思在散熱上。但肚子有料的都知道,不管是那派,工作溫度是越小越好,因為電子最大的二個致命傷就是溫度與撞擊。多數人在分析事物時,只用片面的角度來思考,如 AMD 的下一核心 Throughbred ,制程改了,A派支持者最擔心的便是自己的 m/b 能不能繼續服役?有的人因為只看腳位,說仍是 Socket A,所以粉好粉好,可以不用再花錢幫它買新家,也有人說更好更好,連 cooler 都不用換。但我的看法確不是如此. m/b 能不能認 cpu 要看晶片組支不支援,腳位一樣是能"放的上去",bios能認得嗎? 得問晶片組老大同不同意,而 cooler 的問題則是要看主機版廠商在 ZIF 裝置與週邊電容是否空間夠大,在安裝 cooler 時才不會有不有"硬碰硬"的情況發生,因為Socket370 的 cooler 沒有人說絕不行裝在 Socket A 上

此外,人云亦云的現象也十分嚴重,我們應丟掉不可靠的歸納,理性的探討事物,拿雜誌來說, Yamada 音響在 Computer DIY 上,封面上不知出現了幾期,雜誌中的評論也為它說盡了好話,就差沒說它是世界第一品牌選擇,而內頁的促銷方案(買雜誌送Yamada),也期期出現,難道這還不夠清楚嗎?明顯的廣告嫌疑突顯了雜誌評論的不客觀,只是個"發聲小玩具"卻被捧的直上九霄雲外。常然,Y產品有一定的技術與水平,但卻利用不實手法和行銷策略,多少人只是因為它的"俏",而把它帶回去呢?


主題3:集中意識 V.S. 支援意識

觀點:在知識論的精神中,判斷所學是否為知識,追求新知所產生的疑問,由一個哲學的例子來看(大家都用貼的,沒意思,我自己打...)

A說:你是否在追求真理?
B說:You Got It! 沒錯,我是在追求.
A又說:如果你不知何為真理,就算你找到了真理,你也不知道.如果你已經知道真理,你又何必去追求呢.

Mr. P 把知識分為兩部分,一為明言知識,一為隱含知識.何謂明言知識,它具有Copy 作用,可以舉一反三.但隱含知識則是種默會知識,不能言傳,只能"意會",無法清楚的定義.用兩個半徑大小不同之同心圓比較,比較小的圓是屬"自我以為"範圍,而另外那個較大的圓是屬你"真正了解"範圍.-->即你所真正知道比你所以為的要多. 

談到明言知識就會對應到集中意識,而隱含知識,則對應到了支援意識.對於一個問題的提出,分析問題本身無意義,意義在於為何提出此問題?我們如分析問題所隱含的支援意識卻有他解,且支援意識可決定問題本身是否具有意義.歐x修先生也嫖過妓,為何國文課本都不說,因為他的作品貢獻遠超過他自己的個人道德修為,國文學者在寫他時,由於支援意識下的作用,把好的事蹟寫下來,而忽略了明言知識所帶來的衝擊.隱含知識有選擇與辨別的特性,如 DNA 構造一例,先後時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就是那樣!」 支援意識存在著某個特定方向決定了隱含知識的作用性.

應用:目前的我們,身為子女,父母常會說:等你當了父母,你就知道父母的辛苦.我們會說:老爸,老媽,你們辛苦了.但這只是明言知識下帶動集中意識所做的強迫体認,我們只能由作子女的角度去体會,去認同,但父母真正所感受的辛苦,我們必定感受不到.因為我們的角色根本不同.作子女的無法用默會知識來了解父母有多辛苦,在未身為父母前,我們所得到的是感覺,是猜想.等到自己真正當了孩子的父母,到那時的感受便有了默會知識的作用,屆時那種辛苦是種体悟,是受身為父母所有的支援意識所認同的,而不是先前的純感覺,純猜想.

身為學生,一樣有個相同情況,老師總是說:你們所學到的東西,就是自己的,別人搶也搶不走。明顯的,老師指的是默會知識,因明言知識早就印在書上,你在明言知識所擁有的,不會比別人少,這是明言知識的公平性,但因你不用功,花的時間少,所得到默會知識就截然不同,等到考試時,除了測試明言知識外,同時也衡量著我們的默會知識,因為題目若一成不變,我們只是把把明言知識給表現出.但如題目如有變化,此時就須藉由支援意識的方向驅使,把我們的的默會知識表達出來.


主題4:明定權威 v.s. 普遍權威

觀點:在科學的社會下存在著以下幾種內含:a.期刊 b.職位 c.秩序 d.普遍權威及明定權威期刊的存在如同科學自我成長一樣,論文的發表隱含所帶來的兩種意含:檢驗與影響力交大學生為什麼要要求博士班學生所發表的論文,在特定時限內須被採用若干次,

原因在於同時可被檢驗與產生相當程度影響力。所以所謂的權威性期刊自然而然也就出現在科學領域中,它不是無源由胡亂出現,因為大眾的認可,多數持相同的態度,與其他性質(非權威性期刊)的期刊相比,我們可以說它的"接受度"較高。

至於明定權威與普遍權威,兩者並無層次及等級上的差異,也沒有所謂的絕對正確性,真要相比,最多只能說兩種權威存在著"某種角度的相對性",但是去比較兩者相對性沒有太大意義,去分析產生兩者相對性的原因能得到較大收穫。明定權威因某種外力或因素和普遍權威產生了差異性,拿畢爾當人事件來說,因為支援意識層次的影響,考古學家輕易的,樂意的被普遍權威所欺騙。而交清研究生的研究數據,因為有支援意識的導向,他們可以輕易的請教開發專家 Word 來幫助他們研究,因為在普遍權威的支撐下,一點錯誤也沒有。

應用:此次期中考某科考試題型內容包含著名詞解釋,但因閱卷的人物是助教,助教只與課本上所謂的"標準答案"來作給分的依據,如果一字不差,當然是滿分全給,但我寫的答案卻與所謂的"標準答案"有所出入,乍見之下,的確不相同。但我在測驗時,是根據自己所穫的隱含知識,並導循著支援意識(即這麼寫也可以算對,若要一字不漏的背,太辛苦了),所寫下的答案.後來不服,向老師申訴,老師看了看,覺得可以給分,事件宣告落幕。

為何我一直用"標準答案"而非"正確答案"呢?在普遍權威的保護膜下,我的答案並不被認可,外力在於因課本根本就不是這麼寫,與課本不符當然算錯,與一般同學相比,我的答案就成了明定權威。明察秋亳的老師與我的角度相同,在隱含知識的作用力下,我的答案與其他同學的答案都在正確答案的範籌中。


主題5:典範論

觀點:Thomas Kuhn 兄提出典範論,對科學史的看法是:常態科學是累積科學成果的溫床,原典範可以解決常態科學下的各種問題,但總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常此種危機產生時,必須採取特殊手段來尋求新的典範,進而回復到原有的常態科學中,用新典範來支撐各種科學成果,而此種手段便是科學革命。用個流程圖表示,如下.

      --<-------------回復------------------|
      |                                                   |
常態科學-->危機--->科學革命--->新典範

科學的社會中受到三種典範所影響:a.視野 b.方法 c.証據
視野的不同,決定了對於理論的持有角度,如牛頓派支持光為粒子性物質,但反對的歐陸派卻因反對而反對,找到了另一種光的特性,即光具波動性。兩者彼此對抗著.

方法的不同,導致時間上的研究落後,如牛派的人喜歡用.作為微分代表符號,但歐陸派卻用 d/dx x來表示微分符號,使得英國微積分成果落後了歐陸100年,在此提醒大家一下...d--- f 為 對f函數對x進行微分之意,分母的d表我要微分,分子的dx表我要對x來微分dx而f放在分母或分式右邊都可以(表示我有去上課吧,如果老師您知道我在說什麼)典範可決定証據是否被科學所接受,科學家拼了命要維護典範的正確性,所以典範可說是使維繫科學成長的一重要因素 。

應用:典範論的應用相當廣泛,社會學者喜歡用革命那部分來解釋各種社會現象。如古代的世襲制,在常態社會中,人民原本安逸,但天災人禍不斷,人民開始懷疑是否真的有所謂真命天子,危機產生,人民尋求革命之道,推翻了君主制,產生民主社會的新典範,即用選舉來產生決策者。

同樣也是微積分的問題,發生在本校中,在我這學年裡,所有工學院的學生,微積分採取同一命題,用劃卡方式拿做答,原因是如此一來可具客觀性與公平性,在閱卷的效率上也可提升不少。但危機來了,如果只有選擇題,沒有計算與証明,根本就與數學的本質產生了衝突,影響最大的非但如此,是會使學生的微積分能力大打折扣,微積分是工學院賴以唯生的工具,如果沒學好會讓自己在求學旅途中生不如死.於是在下一學年,改變了原典範,除了選擇題外,再加入其他命題題型。否則所有工學院的學生唸微積分像在看故事書一般,完全忽略了力行演算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
 
btm.gif (4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