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外系8952132 
---------------------
白欣樺
1.
論點 : 我們對問題的探討必須要避免

1.平面化 : 會導致思想的見識淺薄 , 只會挑問題並不能代表思想具有深度 .

2.斷裂化 : 習於斷裂化可以說是網路的特性 , 我們常常由網路上擷取不完整的資料, 而依據這些資料來處理獲解決問題 , 如此沒有辦法得到正確的結果 .

3.資料蒐集而無整合 : 
現代的網路環境讓人常常只知道一昧的蒐集資料而不去將蒐集到的資料作整理 , 疏忽了整合 .

應用 : <我同意這個論點>
學校的社團其實也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 , 其中當然也有許多不同的人 , 不同的做事方法及處理問題的態度 , 我曾經擔任一次送舊活動的總協 , 負責協調大家的意見以及安排最適當的時間 , 這時候就讓我深深體會到平面化這個問題的可怕 , 有許多人會對我提出的做法表示不滿 , 各種反對的理由都不一樣 , 但是當我徵詢他的意見時 , 他只告訴我他希望活動是怎樣怎樣進行的 , 但是對於他提出的意見所衍生出的問題卻完全提不出解決的方式, 到最後只撂下一句"好吧 那你們自己去好了 我不去!!!"這才是平面化所造成最大的問題 , 因為一個思考深度不夠的人在經由別人提出的意見來發現自己思考深度不夠時 , 往往不願意承認自己不夠周全 , 並且重新對問題作思考 , 所以到了最後 , 我們社團只要遇到要決定事情 , 就由兩三個主要幹部討論後公佈 , 本以為這樣社員的參與度會下降 , 沒有想到事情變得更好辦 , 活動變得更順利了 , 但是這樣又有新的問題出現 , 如果活動中途遇到差錯或沒有準備周全處 , 通常又是那幾位會跳出來批評 , 說當初應該要怎樣才不會像現在這樣……..的確活動會出現問題是因為主辦工作人員事前的思考不夠深入周全 , 但是當問題發生後跳出來將問題以倒敘法回朔至當初然後判斷當初該走哪一步 , 也可說是慣於以平面化處理問題者的通病………..

再來我把斷裂化和只蒐集資料卻欠整合這兩個問題一併探討 , 其實這兩個問題跟網路都有很大的關係 , 現在網路發達 , 資料傳輸快速又容易 , 因此大部分的人已經習慣用眼睛去相信 , 而不用大腦 . 不用心去相信 , 也就是說我們只會吸收而不懂消化 , 但是這個問題我認為也跟現在的大學教育有些許的關係 , 的確大學是一個訓練學生培養創造力 , 獨立思考能力的地方 , 所以常常有許多科目會希望學生交報告 , 無非是希望逼迫學生去思考,並藉由思考的過程得到收穫,但是現在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常常只是一個傳遞者,他的工作就是把網路上相關的資料下載輸出再送到老師手中 , 而老師看到的也常常是某位身在天涯海角的專業人士或教授寫出來的東西 ,所以到最後學生還是沒有思考 .

2.
論點 : 無窮舉例法 , 以一位政治人物來說 , 反對他的民眾可以舉出很多他的缺點, 以及反對他的理由 , 可是當遇上一位支持他的民眾時 , 支持者卻會一一推翻反對者所舉出的例子 , 這就是無窮舉例法 , 事情的兩面永遠有無限多的例子可以相互來推翻 .

應用 : <我同意這個論點>
其實看選舉 , 看議會質詢就可以發現 , 每天都有一大堆無窮舉例法的例子在上演 , 其實我認為追根溯源到最終 , 就是一個自尊心的問題 , 無窮舉例法的終止只有兩種方式 , 第一種 : 有一方先承認自己的立場有偏差 , 第二種 : 兩方聲嘶力竭 , 暫停嘗試去推翻對方的例子 , 或許還有一種就是雙方在爭論過程中都有新的體會 , 嘗試去尋找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或是追求更正確的事實 , 不過第三種情形在台灣應該算是十分少見 , 而通常都是第二種情形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 為什麼 ? 就是自尊心 , 我認為偏見也是不當自尊心造成的 , 一個人提出他的論點後 , 沒有辦法抽離這個論點 ,站在旁邊看著它被批判 , 而是扛著這個論點 , 隨著它被批判而感到受傷或被侮辱 , 這是智慧不夠的關係 , 我們常常把別人對事情的批評建議轉化到自己身上 , 只因為這件事是我支持的或是我提出的, 當這件事被批評時也代表我想法不周全 . 不專業 . 不被信任 , 只要這種自動轉化的習慣存在一天 , 無窮舉例法就會無止境的演驛下去 .

3.
論點 : 人有兩種知識 , 一種是明言知識 , 一種是隱含知識 , 明言知識是知道如何做 , 並且照著衍生出的知識 , 能夠明確清楚的說出來 , 這就是明言知識 . 隱含知識是沒有辦法明言化的 , 必須要親身體驗過才知道 . 

應用 : <我同意這個論點>
明言知識對我們來說已經很熟悉了 , 從幼稚園老師教的摺紙到大學教授教的電子電路學 , 都是明言的知識 , 但是其實從出生到現在 , 我們也不停的在學習隱含的知識 , 而隱含知識真正的老師 , 我想就是整個生活的環境跟我們自己 , 而當隱含知識跟明言知識相輔相成時 , 我們對這項知識的印象將會大幅度的加深 , 就拿一個英文單字"restaurant"來講 , 這個字從國中老師就告訴我們該怎麼念 , 但是現在如果把班上同學請一排出來念 , 我想每個人念的都不太一樣吧 , 為什麼 ? 因為我們每個人親身的體驗不同 , 念這個字時碰到的問題不一樣 , 這就是隱含知識和明言知識結合後在個體與個體間產生的差異性 , 

五題一樣的填充題必定會有五個一樣的標準答案 , 但是上面的筆跡卻不可能完全相同 , 因為我們在學寫字時所體驗到的經驗和過程不同 , 就算我們的先天條件完全一樣 , 在不同的經驗感受下還是會得到具有差異性的隱含知識 .

其實隱含知識的存在由野生動物身上是最好發現的了 , 我們不能確定動物之間有沒有語言 , 也不知道它們有沒有所謂的教育活動 , 甚至我們可以說野生動物之間可能沒有所謂的明言知識 , 但是小熊長大了會抓魚 , 小老虎長大了會打獵 , 是它們的父母親教的嗎 , 我想最重要的是它們靠著模仿以及親身體驗的經驗而學會的 , 我認為動物之所以沒有辦法演進到人類這種文明主要的原因 , 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所謂的傳承 , 也就是上一代沒有把族類中現有的知識以教育的方式傳授給下一代 . 而新一代也沒有發明創造的能力 , 永遠只有以隱含知識來學習生活的技能 . 而人類就是在明言知識跟隱含知識相輔相成之下進展到今天的光景 .

4.
論點 : 由經驗抽離出的理論不一定是對的 , 科技與科學不一定是全等的 ,就好比一位老木匠要蓋一棟房子 , 他知道怎樣蓋才會讓房子堅固安全 , 但他的做法並不一定完全符合科學的測量結果跟建築的理論 . 

應用 : <我同意這個論點>

的確由經驗抽離出的理論不一定是對的 , 但是我認為一個正確的經驗如果抽離出錯誤的理論 , 則必有一個正好相互彌補的理論來剛好抵銷原本的錯誤 , 使得依照此經驗得出的結果依然正確 , 或是說依然達到當初想要要求的目的 , 當然我這裡指的是有建設性的經驗 , 比如說燙傷要塗醬油牙膏什麼只會讓情形更壞的經驗不在此論點的範圍內 , 就拿老木匠蓋房子的例子來說好了 ,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個前提就是房子蓋出來是堅固的 , 如此一來才能再繼續討論經驗跟理論的關係 , 好 , 現在一棟堅固的房子蓋起來了 ,假設依科學理論的角度某處少了一根梁 , 房子容易倒塌 , 那為什麼它是堅固的ㄋ , 可能是旁邊有多出來的兩根樑剛好抵銷原本那一根該負擔的重量, 所以我們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 , 再從另外一面來看 , 理論推算這個房子會倒 , 可是它沒有倒 , 所以一定有一個原因存在 , 而這個原因就算我們無法用理論解釋 , 但是它可以經由經驗的累積來達成 , 事實上經驗和理論之間的路是兩頭都通的 , 我們可以藉由理論進一步實驗得到經驗證實理論的正確性 , 也可以在得到經驗之後再推導出理論 , 而那個房子沒有倒的原因也只是一個尚未從經驗中轉化成理論的理論罷了 .

5.
論點 : 前提具有可否證性為理性的定義 , 例如有一句話 , 引用的人稱為上帝之語 , 則這句話就具有不可否證性 , 因為無法舉例推翻之 , 而提出不可否證性的前題 , 則其思想則為不理性 . 而在統一的前題下 , 理性的探討才有意義 , 

應用 : <我同意這個論點>
有時候我們被人批評時會覺得很委屈 , 因為或許批評的人不了解我所處的立場 . 有些事情我沒有辦法做 , 有些話顧慮別人而沒有辦法說 , 這是一種在前題不同的狀況下想要討論問題而衍生出來的結果 , 接下來這個例子可能有點離題但也算是我的嘗試-------- 因為每個人的人際關係不同 , 思考深度不同 , 成長環境不同 , 所以如果把兩個人的相處當成是一個問題的話 , 全世界的人去討論這個問題的前題都不一樣 , 這個時候重點就來了 ,我們的前題是否是理性的ㄋ , 在這裡一個理性的前題 ,代表著和人相互合作 , 接受別人的意見並改進……等等 , 如果我們具備著理性的前題 , 就能和別人統合 ,進而快樂的相處 , 也就是開始理性探討'相處'這個問題 . 科學不斷的進步 , 而進步的原動力就是否證 , 我們不斷的找出更正確的事實來推翻前人所得到的結果或假設 , 而科學領域中所探討的問題皆具有否證性 , 也唯有理性探討具有否證性的問題才能得到有意義的結果 , 我認為社會的每一次進步 , 科學的每一次創新 , 都是由許多小小的問題來推動的 ,等到人類嘗試去解決這個問題並且理性的探討時 , 時代的巨輪就又悄悄前進了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btm.gif (4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