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系四乙8722218 
---------------------
張筱惠
實證主義:

teacher say:實證主義思考的特性→(操作型定義,觀察,假設,檢驗)

很多人認為實證主義的思考方式才是理性,所以這些人是實證主義思考方式下的人,而實證主義下會有一些行為模式2但,如一定要有觀察的對象,假設檢驗,嘗試把事情清楚的界定出來--為一種操作型的定義,但難道不能被觀察的事情就為非理性嗎??所以實證主義常被用來維護一己之私

要有觀察對象才是理性嗎??

For example:在台灣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媽祖風潮…每當媽祖出巡…總是有很多的信徒跟隨在左右..或抑是每當有舍利子來台時總是有成千上萬的人想去一睹舍利子的原貌….我們都知道會有這麼多的信徒去信奉所謂的佛教,除了是因為心靈上有所寄託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佛教很注重一個觀點,就是<神跡>,而佛教徒似乎很能展現神跡..總是有很多人因為神跡而身體康復,或是找到人生新的契機…姑且不論神跡的事情是真是假,但很顯見的,有很多因為信奉佛教而得到福氣的人,那麼我們假設這些因為信佛教而被賜福的人就是可以觀察的對象,那我們不難了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佛教徒(我並沒有汙辱佛教的意思),但是這並不能證明信佛教就是一個理性的表現,因為即使有眾多觀察的對象,但事件發生本身的正確性就已經是個問題,像神跡這件事件是真是假就不可考..那這樣怎能做為理性的基礎呢

嘗試著將每一件事物轉換成具體的事物,要有定義才能理性思考??

我想身為理工學院的學生,從進校門口開始就注定要過著實證主義的生活,因為無論任何事情,我們都必須將它具體化,數據化,好像不具體化,不驗證它,就無法分析與判斷了,在我們的試驗中沒有模稜兩可的答案,也沒有意外中的結果,如果有意外的result,那必定是作錯了,但真的是這樣嗎??或許這就陷進了科學家的迷思裡,總以為試驗結果才是最終結果,但卻忘了去探討,結果本身都可以數值化嗎??而我們也總認為定義過的人,事,物,才有意義,才有理性的空間,卻殊不知,所有我們自以為正確的定義已經引導我們走向不理性的開端

否證論:

teacher say;人不要被內容妨礙了思考的能力,,like閱讀時一定要每個字看懂才叫做看懂整篇文章嗎??其中牽涉了(歸納法)歸納法是什麼呢??歸納法及是一種無窮舉例法,當各方拼命的舉例,竭盡所能來證明自己的論點對,往往會造成無窮舉例的現象,但為什麼歸納法無法產生結論??那是因為缺乏思考方邏輯的方式,

卡爾巴柏:提出了(歸納法無效)及(科學進步之源在於否證)∴理性為(敢質詢前提)及(前提具可否證性),那我們可知,如果一個前提本身有錯,無法進行討論驗證,或是詭論就是不理性得一種 

for example:像有上網路的人,會看到所謂的八卦網,就拿其中一個主題為例,現在在網路最發燒的討論主角,是SOS兩姊妹,因為他們是演藝人員的身分,一定會有支持與不支持的人,所以總有一些有關於兩人的八卦與爭議,拿前一陣子小S的第三者事件,有很多人針對了這件事提出了疑問與討論,有一個人是這樣子寫的:<ㄚ寶是狐狸精,看就知道她會搶別人的男朋友,不知道大家覺得呢??…….>像這個人就犯了一個明顯的錯,就是前提的本身就已經是錯誤的..像(ㄚ寶是狐狸精)這句話就沒有事實的根據,所以即使後面諸多的討論都是枉然的,因為錯誤的前提,已使得討論變的毫無意義,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的就是一連續因為這個主題所以發的歸納法效應,這個主題的後面有幾百個回應,都是繞著小S如何如何可憐,ㄚ寶如何如何過分,兩邊的支持者想盡個種理由來說明自己所擁護的人是多麼的無辜,舉了各種他們所謂看到的現象來證明自己的論點,卻忘了思考其間的關聯,也沒有去探討這些證明的現象到底是真是假,…所以到最後,偏離主題,荒誕不經,的言論也出現了,而這個現象,就是非理性的代表..


支援意識與集中意識:

teacher say:這是由博藍尼提出的,集中意識是透過支援意識思考的,.是靠著支援意識輔助的,而通常都是由集中意識去尋找答案,但是雖然當一個人面對一個問題時是以集中意識面對,但往往其背後都有支援意識層面,這才是真正的意義存在,科學家即是因為支援意識的提供有了一個question,單有這樣的意思並不夠,這時就必須以集中意思去尋找道理的真相,所以兩著是相輔相成的

for example:我想大家都有學習得經驗而我本身就有學習韻律體操的經驗,像我一開始學習韻律體操時手腳的協調度非常難控制,尤其當我們在練單腳平衡即倒立時,完全沒辦法適應,更別說是要閉著眼睛訓練平衡感,所以一開始我們大家倒的倒,沒有人可以稱過1分鐘的,更別說是老師規定的5分鐘,後來當我們練習次數增多了之後,大家似乎也都開始找到一些能撐更久的方法,像我就發現,如果單腳平衡時手的位置不能死板版的貼在腳邊,而是要微張,這樣就能像平衡桿般的作用,去平衡身軀,老師之所以不告訴我們方法,我想是因為希望我們藉由自己的身體取體會,取找到一個適合我們自己的方法,這即是經驗的累積轉換成自身的支援意識,也因為長期的訓練,我們漸漸每個人都能站超過7分鐘以上,這即是由集中意識來完成目標,或超越目標,像我們後來開始訓練球,環,帶,瓶,的拋接動作時,對我們又是一種新的挑戰,因為時間與我們翻滾的時間必須配合的剛好,多拋高1尺,多停留一秒,都會造成拋接動作的失敗,所以同樣的我們必須練習同樣的動作,拋到同樣的高度,一次又一次,直到我們習慣了自己拋上去的力道,及物體下墜的時間,所以當我們熟悉了使用道具之後,才開始針對動作加以修飾,因為由此產生了支援意識,so無論是怎麼樣的動作,只要跟著節拍,及自己心中的那份熟悉感,自然能完成許多的動作,但這樣就夠了嗎??不我們仍是要靠者集中意識來為我們的動作作一場加分的演出

孔恩-典範論:

teacher say: (常規科學,危機,科學革命)現今的社會需要權威,因為權威是一切行為的規範,典範,所以我們可看到只要是各行各業的傑出人事就是權威的一個代表,大家對於權威都給予極度尊重與信賴,人們常說,沒有規範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當然用在知識上也是如此,在權威規範下,知識的自由才有意義,當然重要的前提是,權威的公平性及正面性,而理性需基於權威下才算是理性

權威是什麼??公正嗎??

For example;權威代表了很多人的支持與認同,更代表了規範,典範,我們最常看到的例子就是在我們國家國會殿堂上的種種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我們都知道國會中有者很多我們選出來為民喉舌的立法委員,當還有這群立法委員選出來具公正性的立院正副院長,我們常看到這些在立院殿堂得立委們,常常就一個法案提出自己專業的見解,但由於見解不同,衝突就會產生,這時他們會運用<言論免責權>來為自己的意見加上有利的攻擊火力,但往往因為黨派立場不同,言論免責權已不是議題方面單純的發表,這其中會有牽涉種族問題,或是黨派訴求的一些與議題無關的事,所以我們最常聽到他們到最後只會將法案的無法通過,歸咎於..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種族問題,或是國民黨愛貪污,抑或是親民黨才是賣國賊….,看在我們這些百姓的眼裡真是一頭霧水,….當然當這樣的情況出現的時候立院院長就必須停止議會議程,將議會導向正確的議題才能繼續,當然這就導致了法案通過速度極慢….所以才出現是否該廢除立委言論免責權的疑問…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規範…那會導致所有的發言變成了無意義且不理性的結果,所以立委是否也需要有一些權威規範呢??

多元化:

teacher say:多元化的選擇自由較有意義,但若以多元化的目的學習,則失去意義,在這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有很多選擇,但是就單一項目學習,深究,才能讓有意義的行為產生,單如果以多元化的目標學習,我們學習較淺薄,相對的,只學些皮毛,無法仔細了解,

example: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讀了大學要分科系,雖然科系種類繁多,但是大家必須選擇單一的科系來就讀,不是因為沒有多重的選擇,而是因為學有專攻的關係

像我們土木系而言,讀完了大學到了研究所的階段,我們更分出了6組,像(結構,大地,水利.環工,運輸,測量),我們很自然的必須擇其一來專攻,當然不可否認也有一些人即使專攻多個科目,仍是怡然自得,學的很好,但大多數的人都明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拿我小學的生活為例,爸媽總是望女成鳳,所以無論我喜不喜歡,都會幫我報名一些才藝班的課程,由於父母小時後的生活水準的關係,所以一直覺得學習的機會很少,到了我們這一代,有很多學習的機會,當然父母決不會放過這樣的時機,所以在我短短的六年歲月,我學鋼琴,畫畫,古箏,心算,美語,電腦,我參加了童軍團,合唱團及田徑隊,…但是結果是除美語和電腦是我到現在一直在使用外,其他說真的我已經忘了一乾二淨,這樣我六年日以繼夜的學習與付出,竟在這短短的人生歲月中化為烏有,所以多元化的學習並無法帶來有意義的結果,反而加重了人生的負擔,但是多元化的選擇是一定要有的,不然選擇少,對我們來說也只是規範的感覺(沒得選),而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結語:上老師的課,猶如腦力激盪般的刺激,但在下知識淺薄,所學不多,對於老師的觀點,僅能以最粗淺的例子,來證明我的學習成果,看到之前同學的作品,覺得自己因該多吸收課外的知識,不然寫出來的東西猶如井底之蛙,論點狹隘,不足以論證自己觀點,so我會多多的看書….真是慚愧慚愧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
 
btm.gif (4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