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三甲8851170
---------------------
曾葆賢
(一)逍遙
(筆錄於2002年3月14日)
觀點摘要:
指由下往上的思想方式,與「修行」的思想相等。老師提出凡有「逍遙觀」的人,他們皆有四種特點,現分述如下。其一為「看得開」,對於事抱有一種「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心態,他們覺得「生一事不如少一事」。其二為「與大自然結合」,有些人甚至退穩深山,凡事皆隨自然而變化,返樸歸真。其三為「與社會隔絕」,既然想得開,也欲與大自然結合,當然是不想理會社會各事物。其四為「好脾氣」,對事物採漠然的態度,社會任何事也不會讓他的心引起漣漪。老師最後又指出,其實沒有一個人是完全擁有逍遙觀的。
思想應用:
我覺得逍遙的觀點蠻有道理的,但我卻存有一些疑問。老師說「與大自然結合」及「與社會隔離」是逍遙派的特色,而我則覺得他們那一種只是一種表現,我的觀點是覺得他們有那種行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已經對社會有一種厭倦感或一種恐懼感。他們因為害怕或討厭,覺得社會的沒落已經無法拯救,又或是害怕成為這個社會中的一份子,而產生「與大自然結合」及「與社會隔離」。
現運用此觀點應用於現實社會的例子上,但由於世界上並沒有人有完全的逍遙觀,故此我會以特色作為舉例的根據,最後會盡力舉出「綜合例子」,現分述如下。
「看得開」的例子:A同學遺失了一支新買的手機,A同學高興地想:「呵……真好!我又有換新手機的藉口了!這一次我要換一支T39!」
「與大自然結合」的例子:我自己從來不化妝,因為我覺得自然才是美,所以不希望戴上「石油面具」(石油是化妝品的主要原料之一),變成庸脂俗粉。
「與社會隔離」的例子:一個追求自然,不愛打扮的人,外表自然跟社會上的人有不同的外表,也成為現代人所稱的「LKK」(落伍的人)或怪人。
「好脾氣」的例子:A同學打翻了水杯,水都跑到B同學的鍵盤,鍵盤再也不能用了。B同學沒有生氣,只是快樂地想著:「呵……有一個換鍵盤的藉口了!」於是原諒了A同學。
綜合例子:我認識一個人,他的綽號叫「怪叔叔」,我覺得他是傾向「逍遙觀」的人。他脾氣很好,也很隨和。他把筆記型電腦借給你用,而你借了很久沒有用時,他也不會追著你要還給他用,因為他覺得電腦買來就是用來「打」。而你把電腦弄壞了,他也不會生你的氣,他只是會想:「反正他系電腦室有電腦,報告還是可以在那裡完成的。」(好脾氣和看得開的表現)。他選課時,會按照自己的興趣而選,一些對他未來就業的課很重要的課,如果他是沒有興趣的話,他也不會選(與社會隔絕及與人類自然結合的表現)。以我的觀點,我覺得他是屬於「逍遙派」的人。
(二)拯救
(筆錄於2002年3月14日)
觀點摘要:
指由上往下的思想方式,與「救贖」的思想相等。老師提出凡有「拯救觀」的人,他們皆有三種特點,現分述如下。其一為「看不開」,對於事抱有一種十分關心的態度,他們覺得不能見死不救,見苦難時視而不見。其二為「向他者祈禱」,持拯救觀的人如果不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幫助他人,他們也會尋求他人協助。其三為「急性子」,既然對事物不釋然,盡力幫助活在困難中的人,當然是刻不容緩,故此他們的做事會十分急速,出現「急性子」的情況。老師最後又指出,其實沒有一個人是完全擁有拯救觀的。
思想應用:
我覺得在現實生活中,最明顯抱有拯救觀的典型人物就是傳教士。他們會向眾人介紹上帝,並希望大家可相信祂。如果不願相信的話,在以後的日子他也會不斷向你介紹上帝,他不會因為你不相信神而不再理會你(看不開及急性子的表現),而他每天也會祈求上帝可以保佑每一個人(向他者祈禱)。
我覺得拯救的觀點蠻有道理的,現運用此觀點應用於現實社會上,但由於世界上並沒有人有完全的逍遙觀,故此我會以特色作為舉例的根據,最後會盡力舉出「綜合例子」,現分述如下。
「看不開」的例子:當我在打BBS看到一些看不過去的文章時,我會回應文章,反駁他的觀點。例如我看到一個人的文章說,宿舍老師在他們聊得正興高采烈的時候,連續有好幾次敲門進來叫他們安靜,讓她們心裡很不愉快,而且還罵出三字經;我很「看不開」他們對宿舍老師的抱怨,我就回應這篇文章,告訴她們在凌晨聊得那麼興高采烈會吵到其他睡覺的同學,而老師的做法是對的……之類的話。
「向他者祈禱」:假設我們要騎車到一個地方玩,而我的機車已經載A同學,沒辦法載B同學時,我會幫B同學問其他人,誰可以載B同學。
「急性子」的例子:A太太發現兒子的數學太差勁了,於是A太太忙著買一大堆數學習作簿,以及請一位家教老師,希望兒子的數學可以有所進步。
綜合例子一:以相親作例子。假設有一位30歲的A女,她還沒有男朋友,也不急著找男朋友結婚。而她的媽媽怕她嫁不出去(急性子和想不開的表現),於是便開始拜託親友介紹好男人給A女認識(向他者祈禱的表現)。這個A女的媽媽抱有「拯救觀」的心態。
綜合例子二:以與基督教有關的事件作例子。我記得在高中時,認識一位A同學,她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她每天都會不斷地打電話給同學,希望可以邀請同學們來她所參加的教會中認識耶穌,繼而相信耶穌。每一個禮拜,我們每個人最少會收到她一通電話,她都會用她那三寸不爛之舌,來勸我們參加她們教會的活動。無論她得到的答案是肯去或不肯去,她下一次也一定會再打電話來,邀請妳參加她們的活動,而你參加過她的活動,之後卻不願意再參加時,她會每天不斷打電話來了解一下妳不再參加的原因(急性子及看不開的表現)。在每一次跟她吃飯時,她都會為妳而祈禱,祈求上帝可保守我們在坐的每一個人,在晚上時她也會祈求上帝可以拯救迷途的羔羊(向他者祈禱的表現)。由此可見,她是一個抱持著「拯救觀」的人。
(三)價值現象學
(筆錄於2002年3月21日)
觀點摘要:
分別可從「現象學」及「價值學」作分析。「現象學」是指客觀的環境並無法改變個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只有個人對外界的看法才能改變個人的思考模式與行為。而「價值學」是指無法單看表面字義的客觀價值來作解釋,在作解釋時,應結合個人主觀想法作解釋。總結兩種學說,指出平時社會會著重以「客觀」來解釋各種事物,而忽略了個人本身的主觀想法。改變一個人,並非單倚靠客觀環境作改變,而是必須加入個人詮釋的方法去作改變,才可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方式與行為。老師以基督教的「獨斷」(神只有一位)和佛教的「寬容」(天上有滿天神佛)作為例子,老師指出「獨斷」一詞在從字的表面解釋,是一件壞事。但在現實社會上,獨斷的人好爭辯、抗爭,在多元社會中,此種抗爭是社會成長的重要因素,抗爭是一件好事,這令人難以判斷「獨斷」的好與壞。
思想應用:
我覺得價值現象學的觀點蠻有道理的,現運用此觀點應用於現實社會的例子如下。
現時社會有很多人都覺得「世風日下,道德淪亡」,認為現今社會無論在道德及文化上,也比不上往昔的簡樸生活,小孩越來越難教,家庭結構越來越散亂,社會越來越混亂,差不多每天都聽到倫理慘劇、夫婦兄弟反目、小孩或年青人吃搖頭丸等等的新聞。但我們有沒有真的想過,社會是不是真的變得如此凌亂不堪呢?從我的看法來看,並不是社會變壞,而是現代人頭腦太僵化傳統,社會在變,頭腦不變,又如何能夠接受社會上的衝擊,如何能不患上憂鬱症呢?如果能夠改變個人想法,取得與環境上變化的平衡,便能樂觀起來,不會感到世界末日將來臨。
例子一:對很多適應不良或憂鬱症的病人來說,認知治療是最具正面效果的治療方式,這是改變病個人想法的治療。因為很多專家也意識到,就算外界環境改變得充滿快樂的事,當個人的思想如果是處於消極的狀態時,都會覺得樂事是苦事──就算受到他人讚許,也會覺得他人是在諷刺他。故此,環境怎樣改變也無法改變一個人的情緒與思想,只有個人觀念的改變才能使自己全面地改變。而改變一個人的觀念,理情治療專家伊利斯曾提出,最好是讓他們知道:世界沒有「一定」的。
例子二:我想到一個「價值學」的例子──因為每一件事都不能從單一的客觀表面分析,而是要加入分析者的個人觀點分析,故此我對於老師的觀念,全都覺得蠻有道理,不會否定你的觀點,我只會發表我的意見,供老師參考。老師可從每一段看到我寫了一句「我覺得XXXX的觀點蠻有道理的」,因為我不會否定老師個人觀點可行性。
(四)多元社會
(筆錄於2002年3月21日)
觀點摘要:
透過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觀點下互相抗衡,可加速社會的成長。在不同力量的抗爭之下,不同的觀點會為自己作辯護。在辯論的過程中,會為自己的觀點作整理與修正,彼此的觀點透過辯論而互補長短,形成一種當然最可行、最適合各方面的觀點,可增進社會的發展。
思想應用:
我覺得多元社會的觀點蠻有道理的,現運用此觀點應用於現實社會的例子如下。
在大學上課的時候,學生之間常會因一個話題而在課上對質,每一次對質,兩方也會為了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証明,並作出整理;在辯論中,如果得知自己的觀點有所缺失時,便會作出修正,而在修正之後又會作再次的辯論。在兩方抗衡的過程中,大家都不斷在發掘新的觀點,作新的修正,從辯論中得以成長。
例子一:在bbs上,便常常有一些因為觀點不同而爆發的「bbs式口水戰」,各人都持有不同的觀點,不斷地爭辯,之後在版上便分成好幾派,大家舉出不同的證據來証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在爭辯的過程中,大家的觀點會因對方的證據影響而作出修正(有些拉不下身段,愛面子的人除外),最後大家自然會發覺到答案的出現。故此,如果我是「修行與救贖版」的版主的話,我不會好像蘇老師你那麼用功,看到問題就給予賢者的回應,我會把學生的問題放兩三天,讓其他同學爭辯,到適當時候才出來回答問題,又或是不寫出完美的答案,只寫一些線索引導學生思考,我覺得這樣是訓練學生們判斷思考能力的好方法吧?
例子二:我記得在大一時,有一節的國文課上,老師問我們對於婚前性行為的觀點。當時,A同學反對婚前性行為,第一次應留給未來的老公或老婆,這才尊重未來的配偶;B同學則贊成婚前性行為,他認為性行為是在愛下而生,在有愛的情況下,可以跟自己心愛的人(包括未婚的女友)發生關係,不一定要留給未來的配偶。為此,A同學和B同學不斷在課上對質,教室中的同學慢慢地分成三派──贊成派及反對派,在教室中形成了兩種不同觀點不斷在抗衡。贊成派會不斷找理據支持其理點──「有愛便成」、「兩人開心就好」及「安全進行即可」等等來証明他們的觀點。而反對派也會因應對方所提出的觀點作反駁──「難以面對未來的配偶」、「遇到只想嘿咻不想愛的人就慘了」及「常常要害怕有後遺症」等等的想法來証明反對婚前性行為是對的。在兩方不斷抗衡之下,兩派慢慢會領悟到不同的觀點,並考慮到對方可取的優點及自己的理論要改善之處,從而找到一個適當點,讓心靈得以成長。
例子三:在專科的教科書中,常常也會發現各理論的來源也經過不同觀點的抗衡而成。誓如說「認知心理學派」的來源是由於不同的學派不斷抗衡而成的──它包括了行為學派、建構學派及人文學派等等不同學派的明爭暗鬥所形成,成為到目前為止最受推崇的一種心理學說。
(五)神秘體驗四階段──靜坐→冥想→神通→通靈
(筆錄於2002年4月25日)
觀點摘要:
在我們的觀念中,對於神秘事件﹝例如:陰陽眼、鬼故事﹞的第一印象,是立刻加以否定,認為都是假的。因為在我們從小的教育與社會中,已經灌輸了神秘靈異事件都是「假」的觀念,所以我們會不加思索就否定了神秘事件的存在,也失去了批判神秘事件的能力。對於神秘事件,老師覺得我們應先假設任何宗教及超自然事作皆是事實,然後對它的影響力、如何可以利用它幫助他人、為什麼會廣泛流傳等等方面作分析,去發展個人批判的能力。從神秘體驗而論,共可分為四階段,分別為靜坐、冥想、神通及通靈。靜坐是指注意力盡力集中起來,從而進階到冥想的層面,在冥想中又發展出通靈的現象。老師又指出很多「見鬼」的人也由於在胡思亂想的情況下,不自覺地經歷了神秘體驗四階段而「見鬼」的。另外,老師也指出發生「宗教騙子」的原因,並非因為被騙者是迷信、不理性及不科學(事實上,有很多被騙者皆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而是因為現今社會的人把神秘主義看成是一件虛假的、被禁止的事,而當他們發現一些超自然現象時,他們會失去方寸及感到很特別,繼而在缺乏批判能力的情況下相信,故此容易受騙。
思想應用:
我覺得神秘體驗四階段的觀點蠻有道理的,我覺得有一個觀點可跟老師的觀點作結合。有人說如果腦電波跟靈界相通的話,便可見到異象。我覺得靜坐與冥想是調整自己與另一個時空電波的時刻,當電波頻率相通時,便可神通及通靈;原理就好像我們調校收音機的頻率,尋找一個電台一樣,只要頻道調對了,就可以聽廣播電台。另外,這四階段我覺得是適用於神秘體驗而已。如果要把這觀點作改良,改而用於日常生活上的話,我會以「觀察→靜坐→分析→預知」而作解釋,而並不是用老師所提出的四階段。現運用此觀點應用於現實社會的例子如下。
「神秘體驗四階段」例子:我很怕狗,當我經過一隻狗時,我會集中精神在想那隻會不會走過來呢?(靜坐和冥想的表現)。當我想著想著……狗有很大的機率會走過來,狗便真的跟著我走(神通與通靈的境界)為什麼牠會跟著我呢?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我的舉動以及思考的腦電波影響到那隻狗。
「日常生活四階段」例子:作戰時,總司令會先去查探敵方軍情(觀察的表現),然後集中精神去思想(靜坐與分析的表現),然後預估對方下一步的行動。這樣我可以說那個總司令是先知嗎?其實這一類的「先知」,是透過觀察、思考及分析等等的步驟去預估的。故此,當我們看見一些先知時,我們必須抱持懷疑的態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