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工三乙8827262
---------------------
陳昱成
觀點一:
<修行的思考角度 — 對一件行為或對一個人、一個角色,我們會有一個預設的修行程度>

我想,修行觀最主要的觀念應該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想法,認為每個人只要能提升自己的程度,很多事情便能迎刃而解;這讓我直接聯想到到孔子,他的想法便是一種很明顯的修行觀,舉個例子來說,論語中記載: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論語出處:http://www.hfu.edu.tw/~bauruei/texts/te03/04.htm)

孔子認為,一個有德行的人是不會孤獨一人的,必有和他一樣有德的人在他左右(希望我沒翻錯啦^^”),孔子不但認為自己應該做個有德行的人,而身旁的朋友也應該是有德之士,而怎麼達到這個目的呢?有以下兩個方法:

1.遠離無德之人,則身旁留下的人必為有德的人

2.使身旁的人程度向上提升,成為有德之士

將角度放大一點,這兩個方法希望他身旁的朋友能夠由下而上,成為一個有德之人(這個地方有點詭辯的味道,但立論應該還是正確的啦^^”)。如果再將角度拉大,孔子的中心思想:忠恕之道,在在都是勸人為善,透過自我的修行來達到世界大同的目標,所以我認為孔子的思想是修行觀的最佳例証。

觀點二:
<修行主義 — 因別人沒有達到你要求的修行境界而受你批評、遣責,卻忽略了公平、正義的角度>

在我們系上(資工系),不知道為什麼,每年到了要跑大隊接力的時候,就會吵的特別兇,在暱名版更是吵的厲害,不管是對帶跑的人的不滿,還是對該練跑而沒去練跑的人的指責,很多的難聽話都脫口而出,在一片的口水戰中,很容易可以看出許多人都犯了修行主義的毛病(或許毛病一詞用的不是很好?)許多的旁觀者總是對那些沒去練跑的人開罵:為了系上的榮譽,怎麼可以不去練跑?!某某年某個學長跑五千公尺,跑到腳抽筋都沒放棄(事實上,跑完立刻送醫…而且我們那時有人要拉他下場,可是他不要,硬撐著),你們怎麼可以不學習這種精神?!…等等類似的指責;其中第一個理由:為了系上的榮譽呀!系上的榮譽是要靠大家一起去爭取的,你怎麼可以偷懶不去練跑呢?!唉呀!你們還真是資工的敗類呀什麼的…第二個理由,也許是因為那位同學在運動會的精神讓大家感動了(至少我是啦),所以後來很多人會以他為榜樣,對於那些不知進取的學弟妹(嗯…版上是這麼形容的,我只是忠實的引用),怎麼可以不學習這麼另人感動的精神呢?!大家都因為別人別達到你所要求的境界而大肆討伐,然而,換個角度想,這些人有什麼立場去批評人呢?因為系上的榮譽?那我想我會比較建議這種人去跑步,親自去爭取系上的榮譽。

提外話,我個人的想法是比較偏向修行觀啦:如果練跑的人能主動一點、如果帶跑的人能人性化一點…那事情不就解決了…哇~如此一來,這世界會變得多美好呀!(^^”)

觀點三:
<救贖觀—不期待人能由下而上,而是由上來解救下的人>(都觀點三了還沒逃離修行觀和救贖觀^^”)

呵呵,講到救贖觀,不知道為什麼,讓我直接聯想到以前的妓女(或著該說煙花女子比較恰當@@),如果那個富商看上了那個妓女或者是滿意她的服務,便會出錢為她贖身,總覺得這和救贖觀有一點相像(雖然一個是想法,一個是事實上的行為),我個人比較不認同救贖觀,理由同上,因為讓我聯想到贖身的感覺,好像是一個地位或層次較高的人來解救了我們、讓我們自由或脫離那原來的枷鎖,也有點像是犯了罪被保出來一樣,是一種救贖、是一種施與受的關係,並不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就能夠達到的理想或意境,好像我們連拒絕都不能似的:喂!有人幫妳贖身耶,妳居然不接受?噢!天啊!有人要保你你居然不想出來?誰知道我被贖了身之後有沒有幸福?誰知道我該不該在待在原來的牢籠?誰知道我該不該接受救贖?誰知道我是不是該跳離我目前的境地?如果我自己沒有辦法藉由修行的方式提升自己,那是不是代表我對我現在的狀況不夠清楚?那我又怎麼能夠接受那莫明奇妙的救贖呢?總覺得好像一切受人擺布、沒有自我意志的感覺。有點”別人認為對的才是對的”的味道在(門諾的做法也讓我有種被束縛的感覺)。

觀點四:
<佛基比較 — 

佛:無我 出世 能力無限 個人主義
基:有我 入世 能力有限 集體主義>

我覺得佛教和基督教的這些特色都是因為佛教的教義為”無我”,我基督教為”有我”而衍伸出來的:

就佛教來說,既然”我”是眾多因緣集合而成的假像,那麼,要回歸無我,當然要做到出世,一世一世與慢慢的減少是非善惡,這樣才能回歸無我,而能力無限我想也是對無我和出世所做的詮釋吧,因為要無我、要出世,所以不可殺生、不可有淫念(真難做到呀…難怪是能力無限^^”)?如此才能減少是非善惡,個人主義我覺得也是因為需求而產生的吧,因為有出世,所以要儘可能的與世間事隔離,然而,在某些狀況下還是要有個頭頭來宣揚他們的理念或像証嚴法師一樣的代表人物,所以才會有所謂個人主義的說法,如果他們不需與外界接觸,不需宣揚佛法什麼的,應該也就不會有所謂的個人主義吧;相對的,因為基督教講求的是”有我”,自然的,因為有我而必定會入世(好像在講廢話@@),因為你的選擇都是你自己決定的,也因為如此,所以不像佛教一定,認為能力無限,每個人都可以有每個人的缺陷,可以藉由像團契的活動來交流,也因此有集體主義的說法,可能都是某某教會的人,而不像佛教徒,需要一個人出面,因為誰出面都是一樣的,都會找你去某個教會,一起活動。所以我認為佛基比較的一些特性都是源於無我和有我的根本差異。

觀點五:
<續佛基比較之佛家出世篇>

對於老師上課所說:

慈濟是出世的?當有災難發生時,伸出援手,解決了就繼續修行?消除苦難、救急不救窮,不能產生更多因果勵馨是入世的?可能與原住民住在一起(共同經歷苦難,製造因果)拿慈濟醫院來說,病人得大老遠的跑到慈濟看醫生,也許費用比其他地方來的便宜,所以可以解決一些窮人沒錢看醫生的苦處(雖然現在已經有健保了),這應該可以稱得上是救急不救窮吧?慈濟沒有把錢直接拿去幫助窮苦人家過生活,而是在他們需要時伸出援手,其他救災的工作也是一樣,然而,在興建醫院的過程中、在平常信徒的捐獻中(嗯…我也定期在捐@@),不也是一個製造因果的過程嗎?也許我只是做了表面上的語意分析,但我想我把我的想法表達出來了,或者該說在這樣的環境下?某些部分不得不入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
 
btm.gif (4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