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四乙8711262
---------------------
徐沛玲
第一次 修行與救贖
修行:由下而上的個人層次提昇
----------------------------------------------
救贖:由上而下的幫助他人改善
Summary:人類透過個人之修行可以提昇自己,當認為別人行為沒有達到本身水準時,期待他人經由個人向上提昇修養境界者,是獨善的態度;而救贖則是推己及人的態度,當別人行為與本身認定之水準有落差時,會跳出來試圖帶領幫助別人修行之提昇者,傾向於由外力給予幫助,使人免於沉淪而提昇到己身認定之標準境界(此一境界其實是個人主觀認定之高低)。當看到他人行為不符合自己之觀念時,強烈質疑未達本身修行境界而予以批判,則陷入了修行修到不公平的情況,不再是修行(已經撈過界了)。
上課例子:社會大眾對美鳳姐之要求,認為她透過修行可以做的更好,用修行主義批判一個人,造成修行修到不公平,不能稱之為修行。華夏文化傾向修行主義,基督教傾向救贖。
思想應用:剛進大學時,系上的學姊對我們班這群學妹很不滿意,覺得我們都不尊敬她們,看到也不會叫聲學姊好,給我們班女生臉色也不好,剛開始我也蠻怕學姊的,有些真看起來面無表情,而我身為學妹比較害羞,叫聲學姊其實都很小聲,因為陌生的鴻溝,剛開始真的都沒有回應,好幾次都覺得好冷漠而難過,經過再接再厲終於在安靜地電梯間被學姊聽到我的蚊子叫,她楞了一下之後笑了,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剎那,甚至感動到掉眼淚,我覺得學姊們就是採取修行主義的態度,等著我們由下而上的自我道德提昇以尊敬學姊,對個人態度抱著“被動”的方式變更。而常見的插隊者每個人看到反應不一,有些人會站出來指責插隊的人不該如此沒有道德,這樣的行為就屬於一種救贖,希望藉由當頭棒喝的方式告訴插隊者他應該如何,也抒發了自己的不平,其他在心理想著不爽插隊者卻又沒說話的人,則是抱著修行的觀點面對這件事,所以救贖是以“主動”的方式面對修養之提昇。
第二次 逍遙觀與拯救觀
修行->逍遙->看得開->與自然結合(與社會隔離)->好脾氣
救贖->拯救->看不開->與社會結合 ->急脾氣
Summary:因為修行和救贖本身方向的不同,分別為由下而上自我提昇與由上而下的助人提昇(個人認為他人未及己,不表個人必正確),透過兩種取向看到背後逍遙與拯救之觀點,但並無是與非之區分,僅只是一種現象,而上圖後三項之對立亦突顯修行與救贖本質之迥異,但不代表箭頭向左也成立,也有支持好脾氣的人並非逍遙觀。修行導向的人因為傾向“律己以嚴待人以寬”,自然對他人行為看得開不容易動怒,正因如此社會之變動對他其實沒什麼影響,因而逍遙;而救贖導向者“律己待人皆以嚴”,對他人行為不符合個人價值標準無法忍受,動心不忍性,汲汲於拯救他人,與社會互動程度高。
上課例子:看得開-討論區之小白不予理會,與社會隔離-校警穿皮鞋與否與我無干。
思想應用:線上遊戲流行,有些人將現實生活中無法發洩的情感,透過遊戲呈現出來,就如我也有玩的網路創世紀來講,許多玩家都討厭PK,認為他們搗亂遊戲,雖然我個人也不喜歡PK,但我覺得這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大家都是付錢的合理使用者,也有權利在這樣的環境中扮演不一樣的自己,而那些受不了PK的玩家都會在網路上直指某些玩家“家教不好?”需要遊戲管理人員給他“再教育”,企圖藉由激烈的言論限制其他玩家在遊戲中的行為規範,採取“積極”的拯救態度,希望能藉由文字改變他人不良的言行,而許多未發表任何意見的玩家傾向“消極”的逍遙,比較看得開,因為那是別人的事,即便自己不喜歡,也無從管起,與其針鋒相對到寧願等他們自己轉變,有沒有這類惱人玩家並不影響他們在遊戲中娛樂的心情。雖然線上遊戲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卻是社會的另一種縮影,要他人照著自己的標準行事,用這樣的觀念去侷限別人,就個人遊戲的自由度而言比較自私,亦即救贖觀放在社會上遠比放在個人身上來的洽當。另所謂積極與消極不過是兩種不同的方式面對,亦無所謂對錯,不同的時間環境與事件,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每個人也會有不同想法面對不同事情,只是當你採取逍遙的方式面對,事情在心理的份量就輕了些,當然即使不平也較能夠接受,不會因此不愉快當然脾氣好;若是採用拯救的方式,由於較為在乎,心理的份量重些,這樣的不平則無法接受,所以心情會比較急躁。採取拯救的方式面對個人,可能變成限制他人自由,多管閒事,面對社會則成了有道德勇氣,正義的化身;同理,採取逍遙的方式面對個人,則是尊重他人做法,無論對錯予以接受,面對社會則成了缺乏道德勇氣,形成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造成社會無法進步的絆腳石。
第三次 價值現象學
一套方法論,一種思考方式,認為價值之研究不應以客觀討論之,而應以個人對客觀環境的主觀意識來思考解釋
獨斷 | 一神論者 多元化社會
---------------------------------------------
寬容 | 多神論者 非多元化社會
Summary:過往探討人類世界時,主觀的人與客觀的環境是分開討論的,價值現象學則主張價值之評估是由於個人主觀意識而有所不同。藉由獨斷的價值觀面對改革時,會產生激烈的衝突抗爭,在沒有人性的統治下,若非這些所謂激進分子之爭取,而是抱以無比之寬容看待一切,獨善其身,沒有變數函式是不會變動的,體制也不會更改。但當面對個人若亦採取同樣激烈之手段,恐怕一陣廝殺則必免不了,所以我們發現價值觀放諸於個人和社會幾乎完全相反,對個人而言,越寬容越好;對社會而言,越激進越好。過多的寬容與忍耐是殘忍的,因為個人達到完美境界卻使社會完蛋。
上課例子:台灣人在同樣期望值下,獲得則傾向於冒險;失去則傾向於保守,顯示出主觀解釋比客觀環境更適合解釋人類行為。如莫札特客觀的富裕卻有主觀的貧困。另如因為獨斷態度而引起激烈抗爭,才有今天的政治改革,若是早期台灣都是寬容態度面對政府,現在可能還是極權專斷的一黨獨大,沒有政治改革的機會。
思想應用:其實我覺得前兩堂課的修行與救贖主義,與逍遙與拯救觀,就像探討價值現象學的整個思考流程,首先分析修行主義與救贖主義採取的態度不同,找到在各種態度後所採取的觀點,就像面對個人與社會不同的客觀環境使用修行主義,由於採取逍遙觀的主觀意識,而衍生一些做法造成不同的影響;面對個人與社會不同的客觀環境使用救贖主義,由於採取拯救觀的主觀意識,另外產生迥異於修行主義的做法與不同的影響,分析兩種主義之觀點過程,就像採用不同價值所造成不同的現象一樣。
回到主題,當老師常常責罵一個學生時,學生會有不同的想法,有的會認為老師無聊,專門喜歡與他作對讓他難堪沒有台階下;有的則會認為老師用心良苦,對他愛之深責之切,認為她是可造之才才會比別人有更多要求,當然還有其他的態度如完全沒有感覺的混日子學生型等,但前兩者則是對立明顯的鮮明例子,另外則如,自然科學的小常識,當你把左右手分別放到一盆熱水及一盆冷水中,再一同放進溫水盆裡,那原先放在熱水盆中的手會覺得涼,放在冷水盆中的手會覺得熱,是一種相對的感覺。而價值現象學講的就是這一回事,事物對人的價值不是絕對的,物質與精神上的感覺和感情沒有絕對的標準,端看面對這件事的那個人的–相對態度。不同的態度觀點面對同件事情有不同結果,就好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般。當面對社會時,採用寬容的態度會造成所有政府的行為照單全收,即便有不滿也試著習慣它,造成社會改革的絆腳石;採用獨斷態度則遇到不滿必抗爭,不會委屈往肚裡吞,不斷革命就會有所革新,社會這艘船容易往更好的方向駛去。但是面對個人,採用寬容態度就像宰相肚裡能撐船一樣肚大能容,接受度廣,比較不會有紛爭;採用獨斷態度則較為自我中心,不願採納他人意見,容易造成許多不愉快,而這些結果之不同祇因相異的價值觀罷了。
第四次 佛基之比較
佛教 | 無我 出世 能力無限 個人主義
---------------------------------------------------------
基教 | 有我 入世 能力有限 集體主義
Summary:佛教講求無因果,不輪迴以跳出涅盤;基督教講求獨特之我,選擇接不接受基督。一個是想辦法與世界切斷因緣,一個是想辦法與世界連在一起,我因此而得以選擇。基督教接受不完美的每個個體,因為個人能力有限,只有上帝才是能力無限,所以大家互相幫忙解決缺點煩惱。佛教則接受存在完美信仰典範(非個體),以無限能力去苦得樂消除因緣,達到無我。兩種信仰體系面對社會時基督教佳(救贖),面對個人時佛教佳(修行)。
上課例子:慈濟之精神為出世-消除苦難,有人遭遇變故則予以救助,救急不救窮,慈善過程不可產生因果,救援過程完畢就回去繼續修行,沒有與受難者同悲同喜;勵馨之精神為入世-共赴苦難,與受難者共同生活,同悲同喜,即時回去也是拉人至受難者處居住給予長期幫助。而邪門歪道則如一群能力有限卻強調出世的新興宗教,導致最後集體自殺。而集體與個人主義下的結果,造成佛教亦於舉出代表人物而基督教則無。
思想應用:在老師講解以前,我是很不喜歡星雲法師的,覺得他身為出家人對於物慾為什麼沒有斷根,卻依然信徒眾多甚是不以為然,當然我是基於本身對宗教意義不了解的偏見下做此定論,而在聽聞完美信仰典範可渡化他人,所以接受信徒之善緣方才對星雲法師較不反感(不過依然不能完全理解認同)。其實這個例子學生並不知道如何列舉,只能就印象推論,在基督教的世界中沒有“凡人”可以成為一種偶像或說是信仰中心,只有上帝的超然存在,因為凡人都會犯罪,即使是雞毛蒜皮的不暇思想也是一種罪行,所以當一名妓女希望獲得耶穌的寬恕時,週遭的人給予輕蔑的眼光,而耶穌說你們誰沒有犯過罪就可以丟她一顆石頭,卻沒有人敢丟她,祂跟那女孩講,她得到赦免了(印象中好像這樣吧,總之大意是人皆有罪),藉由這個小小的故事我們明白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沒有完人,所以基督徒的團契就是為了將每個人的力量集合起來,為彼此禱告,互相幫助改變彼此往更好的方向邁去。這裡的耶穌並不能是為一個代表人物,因為祂是神本來就與凡人不同。而在我所知的佛教世界中,各個凡人是可以經過修行而到達完美的地步,所以人人心中皆有佛,而只要有所修行都可以到達佛的境界,顯示出每個人都有無窮的能力,只是待開發而已。
第五次 藉由天類思想看商業行為如何影響人類
8hrs 賺100->8hrs 賺200 ==> 產生兩種選擇 賺更多為目的 資本主義 現實
-----------------------------------------------------------
減少工時賺100即可 古典經濟概念 神聖
Summary:新舊思潮造成不同的選擇,資本家之所以剝削勞工正因為古典經濟的想法深值勞動者,卻恰恰與資本主義之利益相左,資本家只好順著勞工之價值觀,使其無法滿足基本需求而加倍付出勞力以求溫飽,那為何資本家沒被推翻呢?因為勞工價值體系也隨之變更,由傳統思潮轉為資本主義思潮。現在的我們看待外勞的態度,落入無法了解他們仍處在傳統觀念之窠臼,以為他們好吃懶做不懂感恩,其實是他們來此本為滿足基本需求,並不是來追求更進一步之財富,與經歷變革接受資本主義薰陶之我們觀念本身即不同。
上課例子:當單位時間內的收入上升,外勞選擇縮減工作時數,只工作領到原先薪資等值之工作天數,將其他的時間拿去從事神聖的拜信仰中心行為或是其他娛樂行為,但我們卻認為他們忘恩負義,其實是因為我們採取了價值現象學思考,用自己的主觀價值看他們的行為,而忘記了在他們主觀的價值中,並未受到資本主義薰陶,所以會跟我們面對事情上有不同的態度,形成了台灣人對外勞的種族歧視。
思想應用:以台灣而言,傳統的傳統產業跟新興科技產業就形成了像外勞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因為傳統上儒家思想影響中國人甚深較容易“滿足”,所以商業行為的擴張到一定程度就收手了,不會有持續性的市場擴張行為,還強調要跨國等,基於這樣的觀點下,對於商業行為的研究和依賴不深,並不積極的變動產業結構因應新潮流;但是科技產業就不同了,強調時間、效率、競爭,所以沒有所謂的可接受的公司規模,會強烈需要許多理論與分析來為其建立更上層樓的工具方法,更會不斷變更組織型態企業政策等相關策略以因應不斷變遷的社會,這就是如同上課所述的資本主義價值觀對不同產業的影響。而在國外麥當勞也是這樣的例子,創始人的兩兄弟對店面賺錢很高興,但並不贊同不斷擴張,他們只求溫飽和一定的收入即可,但是他們的合夥人卻不這麼想,所以向兩兄弟買斷麥當勞的所有權,採取不斷的變革以加速擴張企業的規模,才有今天的麥當勞這樣標準的資本主義代表。而面對有不同價值觀的消費者,企業主也必須推出不同的產品以滿足顧客的需求,因為不同的主觀價值對不同商品所抱持的主觀看法,導致不同的需求與供給,就像前陣子流行的 HELLO KITTY是許多愛夢幻的女生的主觀偏好,所以廠商就根據她們的人格特質作分析,發現她們比較浪漫不切實際,對於可愛的卡蒂貓完全沒有抗拒的能力,願意付出超額的代價獲得所有產品,廠商於是提供整個系列的完整產品線滿足這樣的需求者。相對於喜歡卡蒂貓的人而言,有些消費者就不喜歡這種型態的產品與服務,他們要求實用又划算的東西,或是有別於他人的個性商品,針對這許許多多不同的主觀價值,正是具有資本主義的資本家賴以維生的商機,所以在商業行為中企業主與消費者間的不同價值觀,造就了不同的市場,也影響了人類的生活。
PS:請老師務必回覆學生,告知格式是否符合標準與是否收到郵件,因為學生實在不會全形半形之設定,也弄了頗久說,嗯,就醬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