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三乙8844237
---------------------
吳晨帆
(1)
預選論的兩個重點 1.懷疑自己是被預選的 2.避免自己被預選﹔一般而言, 預選論常被宿命論混為一談,其兩者有相當的差異存在,其差異在於:預選說, 是可以藉由改變行為而影響結果﹔宿命論是無論如何,命運既定即不可改變之。

預選論基本信念是,人的得救與否完全是神預先設定的,人並無法藉善功、善行或懺悔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信念稱為預選說。這是早期西方宗教改革 之際,喀爾文認為被預選者即品德完美,信仰虔誠,工作努力,以此榮耀上帝。 以上是我在高中時期世界文化史所唸到的內容。不過這便有點相當奇怪,信仰預 選論者,如何知道自己已經被預選?

  基於上述的立場,預選論的結論只有"為什麼信神,因為我已經被神選了,我 一定得救,因此我需要努力榮耀回報祂",若說人懷疑自己是被預選的,可能情況 即有二,一為消亟放棄之,另一則為努力排除自己的懷疑。

  然而基督教較卻把信徒努力榮耀上帝當成是義務,那麼換句話說,基督教則是 把所有神的子民,自然歸類成為"得救者"。這不是明顯的違反了預選說原本的目的 ,因為預選說的原目的是希望告訴大家"您們信神,是因為回報其預選"現在預選說 是被"新基督教"扭曲了,還是預選本來就存在有詭辯的立場?

  因此我不認同預選說的"因得救而信之",反倒是認為預選說只是模糊了"因信而 得救"的界線。

========

(2)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同學在非專業思考的深度,即其靈活運用現今 BBS 上的討論文章反映出,一般同學的思想趨於平面化,斷裂化。

通識教育要在這個"著重資料收集,不重資料整合分析"的新世代力挽狂瀾,恐怕有很長的路要走。我並不認為,思想趨於平面化或斷裂化有什麼相當嚴重的 缺陷存在,如果說將一件事情太過深入思考以非專業的思考深度,顯然的會發生 "鑽牛角尖,愈深陷愈不可自拔"的現象。以 BBS的討論文章模式來看,為什麼 文章會趨於斷裂化,平面化,我覺得主要的原因在於文字的溝通本來就存在著一 定的解釋不同風險,再者,非同步的溝通方式,往往會讓討論者無法延續原先的 想法,此外,討論者形形色色,沒有一個導引討論的人,本來就會讓一件相當有 意義的討論,流於節外生枝。

即使如果一群專業者以專業的深度思考來看某件事,若沒有一個整合者,難保不會與非專業思考的易一群人一樣讓討論在某點停滯,那麼在一開始就平面跟在某個深度後平面,又有什麼差異?

另外,非專業思考如何被評斷為有深度,實在不可能輕易有標準,每個人的認知並不相同。

與其致力培養非專業的思考深度,不如培養起整合思考的能力。 本來看很多事就該從不同角度來切入,若說要有深度的話,往往會不 自覺的陷入狹隘的單一思考中。

========

(3)
  宗教比較的目的是讓人了解更多的價值觀(或不同的價值觀),而非辯論何者 為是,何者為非。如:佛教主張出世、它認為人的能力是無限的、主張無我。基督 教主張入世、它認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主張有我。因為如此,佛教社會易產生個 人主義;基督教社會易產生集體主義。

為什麼佛教較容易產生個人主義,其實我覺得原因在於佛教的創史人,原本只 是一個普通非神化者因此一般人相信以苦修行的方式易可以達到成佛成神的目的, 此外,佛教也存在著大乘佛教的思想,大乘佛也講究普渡眾生的集體主義。只是方式不同(也得從修身做起),信仰中心不同(佛教相信個人透過修行可以成 佛),我想,產生個人主義的原因大概源自於此。所以我們常說,放下徒刀立地成佛! 一但成神成佛,能力自然為無限,以此觀點,最後即可達到以普渡眾生。

  基督教因為自古以來就存在著神跡,以及大多不能被證實或理性推斷的事件存在 ,因此基督教徒普遍接受非神永不會成為神,最多僅能得到神的救贖免除罪惡,所以 基督教信仰者無法崇尚個人的修行,即便從尚個人的修行,也被視為榮耀上帝的義務 之一。再者,耶穌也是個人,雖然是神之子,但是他卻能力有限,他願意犧牲。

  所以兩種不同的宗教,雖然都是讓人要積極向善但是價值觀念上不同 基督教的信仰者,積極向上(因為視為榮耀神之義務) 佛教的信仰者,積極向上(因為視為成佛成神途徑之一)     

======== 

(4)
  價值現象學是一套研究價值觀的方法,而非判斷價值觀的方法。美鳳事件,已經 談到爛了,然而針對他的所作所為,人們還是不外乎若入評斷他的好壞的陷阱,卻忘 了思考每個人價值觀的不同這件事。

  以我自己遭遇的生活來討論價值觀,我是資管系的學生,資管系的角色相當尷尬,左偏一點像資工,右偏一點像企管每個學生對於資管系的出路與自己設定的目標都 不同,不過大致歸類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大學四年前三年以技術為導向,不停的 追求技術能力然而讓學科比較差甚至重修,大學第四年開始因為不停的重修,漸漸地 考取研究所的機會相對變低,因此後悔不已。另一種是,大學四年四年間完全以學科為主,成績卓然出眾,但是技術能力低落,甚至完全不行,雖然考取研究所的機會相 對大,但卻因為深知所擁有的實力其實不堪一擊,因此後悔不已。 

  兩者結果都是後悔不已,可是卻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前者所持的事要考取研究 所才是眾人所認知的王道﹔後者則認為出去社會後的競爭能力,會比學歷來的實際。

  兩者沒有孰是孰非,指在於研究價值觀的時候,是不是陷入了評斷好壞的陷阱。 討論價值觀議題時,應該要明白自己所要追求的目的是什麼,而不是追求別人的認同 的是什麼。

======== 

(5)
  神秘體驗==>靜坐->冥思->神通->通靈﹔把發散的思想集中起來,集中後的注意力 用來思考藉以聊解過去現在未來的關係,這就是所謂的神通。

宋七力事件,應該沒有人陌生,他的靈光顯像照片,的確讓人覺得"神通廣大"即使 是高知識份子,依然陷入他的謊言之中,深深不可自拔,哪怕他已經伏法,信徒們依舊 是深信不疑﹔人跟自然借的微妙關係,有許多是科學不能解釋的,一但在社會亂象洪流 中,自身遭遇了無法突破的瓶頸,很容易的就會陷入另一個懶得解釋的現象中。 

這些所謂的神棍,不外乎是用各種奇怪的現象來欺瞞無知,可是為什麼屢試不爽? 就好像你在危險的黑暗中突然見到一小點光芒,明知道看不見的黑暗中存在著危機,但 是依舊願意不顧一切去找尋那一點光芒﹔原因無他,只是因為慌亂,所以很容易不經考 慮去抓住一點點的希望,群眾的智商往往等於零!當大家盲目的時候,你是不是想起了 要懷疑正確性?

  笛卡兒名言:我思故我在!你思考過無法解釋的神通,是自然的超現象,還是你心 中恐懼寄託的盲點呢?

======== 

PS : 不好意思,老師,我也不太清楚我在寫什麼,手下留情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
 
btm.gif (4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