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行
Summary:修行的人生觀是一種在下位者想以各種方式來藉以"提昇自我",以達到上位者.而此類人生觀約可分為幾種特點,如下所示:
1.逍遙
2.看得開
3.與大自然結合
4.與社會隔離
5.好脾氣
6.什麼都是一樣的
而這些特點是與"救贖的人生觀"來比較出的,亦是老師上課中所提出的,在我個人認為,修行的人生觀與救贖的人生觀比較,尚有:
7.和平
8.較自私,自我為主
等兩種特色,這些我將在思想行為中驗證.
思想行為:以"佛教"的思想行為來看:
我們都知道,佛教的觀點認為"眾生皆平等","凡事不要太過計較,一切隨緣","不可殺生"...等等,而這三點可由老師所說的幾個觀點中驗證,像"眾生皆平等"即是老師提到的"什麼都是一樣的","一切隨緣"乃是"看的開",而"不可殺生"則是我所提到的"和平"的表示.
我們再看到佛祖釋迦牟尼的行為模式,他拋棄皇位,一個人修行於荒山野嶺中,借苦修以得道,我們可從上述的行為模式中看出幾個特點:佛教比較偏向於個人修行,屬於特點中的"與社會隔離";而佛祖的苦修於荒山野嶺,則屬於特點中的"與大自然結合";至於佛祖他拋棄皇位,則是我所提出的"較自私,自我為主"的觀點,因為我認為他並沒有考量到其他人的感受,(據說佛祖是有妻小的),我們也可以發現行"修行"人生觀的人看起來都比較自私.
綜合以上的言論,以及佛教徒(包括本人在內)想藉由苦修以得道,以期達到自我提昇的現象來判斷,我們可以說"佛教"乃是偏向於"修行的人生觀"
二.救贖:
Summary:救贖的人生觀是一種在下位者,期待在上位者的救贖,個人無法自我提昇的一種人生觀.此類人生觀與"修行的人生觀"相比較之,可分為如下的幾種特點:
1.拯救
2.看不開
3.為他者祈禱(或謀福)
4.與社會結合
5.脾氣較不好
6.什麼都是不一樣的
此六種特點是老師上課提出之論點,而我個人也有兩項特點補充:
7.激進
8.想由自身以拯救世人(在此本人是指偏向"自以為是")
以上所述論點,我將再思想行為中一一討論.驗證.
思想行為:以"基督教"的思想行為來看:
我們都知道,耶穌當初因"憐憫世人,願代世人受罪",最後"甘心被釘在十字架上,仍無怨無悔","一心祈求上帝寬恕無知的世人",由耶穌的行為中,我們可觀察出他懷有一種"拯救"與"為他者祈禱"的心態,而他的無怨無悔,則可以視為是"看不開",也可以說是我所提出的"想由自身以拯救世人"的心態(原諒我的直言,我並無不敬的心態).
另外,我們走在路上,常常看到電線桿上貼著"天國近了","神愛世人","信耶穌得永生"等字樣,此現象可算是"與社會結合",而"信耶穌得永生"則屬於一種"期待上位者救贖"的心態,除此之外,我們常可看到許多的傳教士登門拜訪,這與佛教相比,是十分特別的,他們傳教十分"激進",(我就碰過被"抓去"做"禮拜",真是"激進").
從上述種種可看出,基督教偏向於"救贖的人生觀".
三.價值現象學:
Summary:價值現象學是一套研究價值觀的方法,不是一套批判價值觀的是非對錯的方法,而我們如何研究一個價值觀,則要學習以主觀的經驗去深入理解一個價值觀,而不要只是以客觀的經驗去衡量,例如:以"獨斷"這個名詞來看,只以客觀的經驗而論,我們都覺得一定不好,但若以主觀經驗探討之,有時"獨斷"可以造成"多元化社會",就並不一定只代表著不好了.
價值現象學是不能以"邏輯"來推斷的,且"客觀論証"對"人類心理學"而言,也常是矛盾的,學習價值現象學,我們可分成三部份來深入探討:
1.主觀的人
2.客觀的環境
3.主觀的人對客觀的環境所產生的現象
思想行為:我以"人為何會去信仰宗教"為例:
1.主觀的人:心靈無所依靠的人(或期待自己獲得救贖的人)
2.客觀的環境:社會中的亂象
3.主觀的人對客觀的環境所產生的現象:人們害怕社會中的亂象,期待去改善它,或尋找一個寄託以期望自身不會遭遇到亂象中的不幸,所以會去信仰宗教,我們也可以發現到,社會亂象越多,則信仰宗教的比例越高(這是我所觀察出的,當然也不是百分之百)
另外我們就這一次全台缺水的現象來討論之:
1.主觀的人:在台灣的人
2.客觀的環境:全台灣缺水中
3.主觀的人對客觀的環境所產生的現象:人們開始害怕缺水的現象,紛紛買儲水容器儲備水,去大賣場大量購入飲用水(礦泉水),而造成了礦泉水大賣,水桶價格飆漲...等現象(也是台灣奇蹟阿..)
四.預選論:
Summary:基督教脫離天主教,因"預選論"的教義:即一個人上天堂或是下地獄是在一出生就註定的,但並不是指"宿命論",以"價值現象學"來觀察相信"預選論"的人,會有什麼思想行為:
1.懷疑自己是否是被"預選"的人
2.怎樣才不會懷疑自己是被"預選"的人
而相信自己是被預選的人,會投注在"現實生活中",在乎的是"今生今世";反之,一個不相信自己是被預選的人,他則會從事一些"神聖性的活動",而寄託於"來世".
思想行為:以美國的社會現象來看
大部分的美國人都是基督徒,這是我們知道的,而我們很少看到美國人在討論人的來世吧!這大部分是中國人才會想到的事,以前有一本叫做"前世今生"的書,是由國外翻譯來台的,裡面提到的人的前世,最主要的是說到"催眠"的方法,以及"前世對今生的影響",我們由此可看出,美國人在乎的是他們的"今生今世",這也是因為他們相信預選論之故,所以他們會投注於現實生活中.
五.資本主義的產生:
Summary:"傳統"的經濟思想,是假設一天工作8小時可賺1000元,若今天薪資加倍,則選擇一天只要工作4小時,仍賺1000元為主;而"現代資本主義"思想,則會選擇一天仍然工作8小時,賺2000元為主;而"傳統的經濟思想"如何轉變成"現代資本主思想",Max.Weber認為是"基督新教"中的"預選論"導致人們不再有"神聖性的思想",覺得賺錢就是光榮上帝的方法,相信自己是被預選的人,故投注於現實生活中,而逐漸產生了"資本主義".
思想行為:以美國的社會與台灣的社會來看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基督徒,他們受到預選論的影響,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要努力賺錢來光榮上帝,而美國也正是我們公認的大資本主義社會;而台灣的社會,大部分的人都是只要賺夠就好,多餘的時間可以用來作其他的事情,屬於比較傳統的經濟思想,不過近年來也有走向資本主義的現象,我是以比較早期的情形而言之.
六.結論:
我覺得上完這些課後,收穫算是不少,以前看事情,從來不曾想那麼多,現在觀察事情應用課程中所學得東西來看也十分有趣,舉例來說:以前看到副總統秀蓮女士,只覺得她又有新聞了,但是上完課以後,我稍微觀察一下她的"從政的思想行為",驗証老師上課中的敘述...
我拿她評論"樂透是社會的土石流"這個言論來看起,很多人(通常是沒中到大獎的人)都罵她又亂說話,可是她之前雖重新發表聲明,但仍說樂透對社會傷害很大(重新聲明也好像沒啥改變,執迷不悔),這一段說明我們的秀蓮女士"與社會結合",爾且似乎也挺"看不開"的;歷任以來的副總統似乎都不太引人注目,但她也例外,她不願意當"一個沒有聲音的副總統",她說她想為國家做點事,這是一種"為他者謀福"的心態,所以我認為她是以"救贖的人生觀"來從政的.
再說到"樂透"這件事,上課老師曾舉此例,以"價值現象學"來看,為啥要玩樂透呢?1.主觀的人:想玩樂透的人;2.客觀的環境:期望值很低(1/540多萬);3.主觀的人對客觀的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希望將期望值提高,所以可能會去求神問卜.罵北銀作弊..等等現象產生.這樣觀察事物,我覺得比單純來看是有趣多了.其實看所有玩樂透的人的心態,可以觀察出他們人生觀的傾向:比如說有些人他們認為"會中的話一張就會中了",這種人傾向於"修行的人生觀",因為比較看的開;而會去求神問卜的人,則是"救贖的人生觀",因為期待"在上位者的拯救",(爾且這些人是很"激進"的,容易起衝突,也很會罵人..).
若是以"經濟思想行為"觀察這些人,我個人認為,熱中玩樂透的人,比較傾向於"傳統的經濟思想",因為他們期待以最少的時間(算牌的時間視為工作時間),獲得最大的金錢(我假設中獎的錢是今生能賺的到的),很多玩樂透的人中獎就不工作了(像最近美國樂透有一家公司的17個職員一起中獎,結果一起辭職,這家公司一時請不到人而倒閉..);而比較理性的人,則偏向"資本主義思想",他們會一直工作下去,賺到更多的錢,若是以"預選論"來看這些人,因為他們投注於"今生今世",表示他們相信自己是被預選的人;而那些熱中樂透的人,雖不見得寄託來世,但是他們會有"神聖性的活動"(四處拜神.求神問卜也算啦..),故我將他們歸類於"不相信自己被預選的人"..
其實上述所說的,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有趣的觀察,不一定正確,因為有些是勉強歸類的,事實上,沒有什麼事是一定只能二分法的,所以老師看看就好,基本上,我上完至今的課,有收穫是真的,而老師的種種論點我同意的居多(看完這篇報告就知道了),有些論點不是反對,而是很難說對與不對,(凡事都有例外的啊)總之,我的報告到此算是結束了,我打的好累,老師也看的很辛苦,所以就結束吧!
p.s.老師為何不要我們用手寫的報告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