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工系二8927138
---------------------
連紹凱
第一觀點:『逍遙與拯救』

其實講到逍遙與拯救就應該先講到修行與救贖。

修行:發生事件時會將自己的思考觀點提昇至更高的境界;也可以說是一種強調提昇個人行為或觀點的方法。

救贖:發生事件時會期望已提昇境界之人來教導自己該怎麼作;也可以說是一種幫助他人修正行為的方法。

而逍遙就是由修行所衍生出來的人生觀;相對的拯救就是由救贖所衍生出來的人生觀。而逍遙與救贖又各具不同的特色

逍遙:看的開、與大自然融合、與社會隔離、脾氣好、什麼都是一樣的

救贖:看不開、為他者祈禱(效勞)、與社會結合、較差的脾氣、什麼都不一樣

其實當老師提到逍遙的人生觀時,我馬上聯想到一位代表的人物「莊子」,因為課程上的需求最近看了有關莊子逍遙遊的文章,讀完後真覺得莊子作為逍遙的代表真是實至名歸。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在於追求「與造化者同其逍遙」的境界,也就是要像天地萬物般地自然祥和、寧靜自足,卻豐富精彩、巧妙愉快的意境,像莊子處在當時的春秋戰國,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布衣卿相的時代,所以的讀書人無不汲汲於名利,心想哪一天被君主發覺後也能一躍成名做了一國之宰相,但莊子卻對這種態度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些人都只是沉溺於世俗的名、功、權、位、碌等等之中,心中失敗與得意皆被羈絆於這些事務之上是非常不高明的做法,他認為人生應該是追求一種更超俗灑脫的境界,與萬物其逍遙才是,我想這的確是非常逍遙的人生觀(不過會不會太逍遙了點阿?)而拯救的代表的人物我想就舉同時期的孔子,我個人認為孔子應該是一位滿看不開的人,在當時那種重法、重軍力的時代,孔子仍堅定的闡揚他的仁愛理論,雖明知不可能被眾人所接受,但他堅持周遊列國,所以才會有『兼善天下』這句話的出現。孔子在周遊列國時,行經楚國時因為迷路而向位於田中種田的兩位農夫問路,結果兩位農夫不但不指明去路,反而奚落了孔子一頓。說到『哎!天下悠悠,到處都是一樣的動盪,可是誰能改變這種局勢呢?你是個逃避暴君亂臣的人,我看你不要到處奔波,不如跟著我們這種避開整個兒亂世的人,一塊兒來種田好啦!』這時孔子的弟子子路聽到時非常生氣,不過孔子卻說了一句話:『他們隱居在鄉下過著避世的生活,固然是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的辦法,不過人既然到這世上來,就應該為人群出力做事,吃一點苦也是應該的。』我想這句話是非常積極入世的想法,也可以說是拯救人生觀的代表句吧。

不過我記的老師說過,曾經有同學舉甘地的例子來推翻老師所說的具有拯救人生觀的人其脾氣較不好,而我所舉的孔子好像也太不符合,因為孔子說過不宜將個人的喜怒哀樂表現在眾人面前。不過我個人認為所謂的脾氣較不好應該是指當討論到有關仁愛話題時,拯救人生觀的人會因為希望為他人服務,希望能幫助他們立刻脫離現有苦境,一種積極入世的心態,所以會比較脾氣不好;相反的,逍遙人生觀的人會因為抱持著一切隨遇而安的心態,也就是什麼都是一樣的,希望與大自然融合,所以脾氣自然會比較好。所以單看脾氣好不好並不能決定是逍遙或拯救的人生觀,不過這兩者的確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對比。

第二觀點:『價值現象學』

透過個人主觀的經驗來探討現象,深入理解價值觀的意義。不要用『客觀經驗』來討論價值觀要用『主觀經驗』來理解價值觀。即是不能單純的只用表面上的文意來評斷價值,應該把這個觀點套用在外在環境及對人的影響或所造成的現象來決定這個價值。例如老師上課舉例:「看的開」、「看不開」如果當從這兩個文字上去取決,大家可能都會認為看的開當然比較好阿,沒事做什麼看不開跟自己過不去呢。但是如果現今的大環境是一個急需改革的環境;而這時看的開的人可能因為太隨遇而安而失去了改革的動力;相反的如果是個看不開的人,在現今的大環境下反而更會積極的的去從事改革。如果這兩種人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中,那麼看的開的人就不一定會被眾人所接受了。

舉例來說,之前不是有成大MP3事件非常轟動,在事件發生時引起各方面的重視,有許多學生聯合聲明支援那14位同學,也有許多唱片界業者痛斥盜版的娼盛,不過隨著時間的拉長,這件事情也逐漸從校園的熱潮中散去,取而代之的不知何時冒出的八卦等等。

但就以價值現象學來說,我們不應該單存就指責學生的不對,應該是站在學生的主觀來說為什麼MP3會如此流行?如果我們站在學生的立場來想就不難發現,一片原版CD2XX多,但是下載MP3卻無需花到半毛錢,這對學生來說是多大的誘惑阿;就像最印炒的很熱的教科書印刷,隨隨便便一本原文書就千塊,但是影印的就只需不到300,況且學生每年的學費、住宿費、日常生活費用等等的開銷使的學生們養成能省則省的習慣,所以同學們都喜歡下載MP3因為無須花錢又可以聽到好歌;再來就是如果我只喜歡這張專輯裡的一兩歌而已,為了這幾首去買多不划算阿,但是下載MP3我就可以只挑自己喜歡的下載阿,出外時還可以燒出來變成一張裡面都是自己喜歡歌曲的精選集,一片空白光碟的也不過7塊,這樣怎麼算都是MP3比較划算。然而因為網路的便利,所以我只需要在家中就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歌又不需大老遠的跑到唱片行,因為懶所以大家就少去逛唱片行;而最主要原因莫過於學生彼此錯誤的觀念,認為下載MP3只是供自己私人生活使用,又不是拿來作賺錢的工具所以應該不違法。就因為這樣所以大家更有恃無恐的下載使用。以上種種以事件當事人(學生)的主觀觀點出發所得到的論述,才是價值現象學的意義。

第三觀點:『基督教與佛教的比較』

佛教重視『無我』,去除因緣,回到沒有無明前的虛無渾沌。因問有因就有果。

EX:被人打,就想復仇。我是多種因緣所組成的,若想到達『涅盤』、『成佛』的境界,就要斷所有因緣,不讓自以為有特色的『我』在輪迴道理輪迴;相反的基督教卻是有我的存在,且要求個人必須對獨特的我能完全負責。

佛教講求『出世』,認為出家的目的是為了了斷所有的因緣,與世隔絕,對於遇到事情,會採取站在一邊的態度。而助苦難,佛教是出苦難->無 EX:慈濟救急不救窮,斷所有苦難因緣基督教是入苦難->有EX:綠色和平組織陪受苦的人一起受苦

佛教講求的是『無限』、『個人主義』:對人的標準粉嚴格,一但有出錯就是粉濫的人,EX:政治人員。認為學校是無限的,不積極參與學校事務,只點出問題,不主動出擊。且認為個人是無限的,只要透過修行就可以到達成佛境界,解認為個人即代表整個佛教。EX:證嚴即代表慈濟

基督教講求的是『有限』、『集體主義』:對於不好的習慣,採取節制態度,對事情只針對大方向不拘小節。認為學校是有限的,對於學校出的問題,除了點出問題所在外,更能舉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且認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唯有透過『團契』,團結結合眾人之力才能彌補其個人的缺陷。EX:心力機構

基本上我對於老師所講的『無限』、『個人主義』非常贊同,因為我外公是開寺廟的,而且我姨婆也在那邊出家修行。每次我回去都看到姨婆越來越消瘦,但姨婆卻一點都不說苦反而還有種怡然自得的感覺,姨婆總說這是自我修行,這樣才可以達到佛的境界。在那間寺廟有一位※※師姐,我不太記的全名而也不方便說,我只知道大家都是師姐這樣叫,而這位師姐就是姨婆口中成佛的境界,他們都說這位師姐已經修的功成圓滿,已經被賜為某某上師,講的好像這位師姐法力無邊,能動燭機先,天下事皆在其掌握中似的,這不就是一種透過修行使個人達到無限的事件嗎;然後等我下次過年回去看姨婆時卻發現整間寺廟都穿著有印著那位師姐人像的衣服,廟中也都貼滿著師姐散發金光圖像的貼紙,好像在跟信徒說到這位師姐即代表著我們這整間寺廟,這不就是個人主義的代表了。

不過我不太贊同認為老師所說的『出世』、『入世』的分法。因為我這學期也有修宗哲,我比較認同宗哲老師所講的想法。現在的佛教早已不是像以前那種與世隔絕、獨自在深山修行然後成佛情況嚕,而起而代之的是追求名牌的建立,也就是令自己的道觀、寺廟成為眾人眼中的名牌保證。像慈濟,不但活躍於國際之間而且還擁有自己個人頻道的電視台,每天撥放著慈濟是如何到處行善,令大眾一看到一身灰色打扮或是穿著慈濟義工服裝在工作的人,就會聯想到慈濟、就會跟博愛、慈悲等等形容詞畫上等號,令慈濟在做募款時或者是義賣時,大家都會毫不猶豫的把金錢掏出來給他們去做慈善的事情,令他們可以有更多的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不過修行到最誇張的莫過於中臺禪寺啦,那夜間看起來猶如阿拉伯皇宮般金碧輝煌的寺廟,還有最誇張的是中臺禪寺的出家人人手一台內建數首佛經印有中臺禪寺標記的MP3隨身聽,天阿,那個一台少說也要5000以上耶,修行修到這種程度會不會太過頭啦,如果說是寺廟建的如此莊嚴盛大是為了容納上千位信眾與弟子,那或許還說的過去,但為什麼念佛經需要用如此先進的機械來幫忙念,這真的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以上是個人小小的牢騷啦…真是抱歉……太激動嚕。

第四觀點:『基督新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今生今世->現實->資本主義
來世 ->神聖->亞洲四小龍

西方資本主義重研發,因為為了突現個人主義,符合活在現實當中,令自己相信自己是被預選成上天堂的人,因此西方的資本主義重視個人特色,所以重研發。相反的,亞洲四小龍的資本主義其特色是服從,也就是一切以公司至上,也可以說是儒家倫理層次觀念所衍生出來的。這只是老師上課中筆記的一小部份,但我認為我要討論的的只到這裡跟傳統和現代的經濟觀點無關,所以我就只陳列到這裡。

其實我滿贊同老師的說法,但是我覺得西方的資本主義已經不像是那種只會向錢看的資本主義,反而比較像是企業家的精神,而且我覺得這種企業家的精神跟基督新倫理也有關聯。我記的老師說過,基督教是認為『有我』的存在,所以人應該能對獨特存在的自我完全負責,與其說是活在當下對自我負責我更覺得用『活出自我』來說更恰當。這種說法我覺得跟企業家精神其實滿契合的,不是凡事都向錢看,在他們心中許多的夢想遠比現在賺錢的重要,什麼是能令他們肯定自我的存在才是他們的想做的事。(當然有些人是認為賺錢比較快樂,那就又另當別論了... :p)

舉例來說:前美林證?日本分公司副總裁陳愛霞女士,她做了一件非常驚世的舉動,她在她的事業顛峰時地出辭呈,她捨棄了年薪千百萬轉而自己開了一家名為CitySky的小咖啡館,自己身兼老闆娘和員工,滿天在店裡忙進忙出跟之前那高高在上的感覺是完全截然不同。許多人都說她想不開,但他卻說這是她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她是在紐約大學企管系攻下碩士學位,在她畢業後她就進入三菱在紐約分公司工作,友人問她為什麼不朝自己有興趣的餐飲業工作,她也率直的說那時的金融界比較容易賺錢,可以說她的思想是標準的西方資本主義。也因為她是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她從不算自己的財產是多少或是今天賺多少,在她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開餐廳的這個夢想,所以她可以毅然決然的拋棄年薪千萬的誘惑而堅定不疑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只是我個人小小的評論,不知是否講的正確,還請老師不吝指教)

第五觀點:『神秘體驗』

靜坐->冥思->神通->通靈

靜坐:令靜坐者學會專注,把從發散性的思考凝結成一點。

冥思:把凝結起來的思考去思考某一特定的事物。

神通:尋找源頭,例如佛教-否定神通;基督教-尋找上帝。因找到的源頭不同所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EX:老師所舉的訓練乩童的方法,有的人可能是三太子,也有的人可能是關帝君…等等。

我個人是滿喜歡老師您這個說法的。只要專注於某件事,然後天天去想久而久之就會有擁有或看見這種能力或東西。就舉我外公寺廟內的的修行人做例子,在寺內修行的不是都是老年人,年齡層從15到65都有吧,那這些修行人大多都看的見那些事物,像我每年都會回去過火(是一種類似安太歲求平安的儀式),我看見那些修道人都會一臉嚴肅有的還會全身僵硬,師父都會說又來了,這聽在我的耳中真是毛骨悚然阿,不過師父都說不要怕,他們只是因為熱鬧或是也想求個平安所以才會過來,這終於令我了解為什麼每次過火都要燒這麼多金紙,原來來過火的不只『人』ㄚ。^^||

不過老師你說的那些宗教假借神通騙財事件,我有一點的疑問?那就是,雖說受騙的不乏有高知識份子的存在,但我想知道的是他們的心理建設這麼薄弱嗎?固然被打破多年深信不疑的意念,但為什麼他們卻沒有一絲絲的懷疑,就這樣一頭栽進去這個宗教,即使這個宗教已被眾人認定是斂財,他們卻能堅信當初親眼所看到的神通或是神蹟,而無法覺醒或是醒悟過來,這是否也代表著越高知識份子越堅信自己所信的一定沒錯,所以容易流於固執己見呢。其實這類事件在日常生活也常常發生,像如果我跟非工學院的同學在討論時,如果討論到較接近自己領域的東西時,自己就會有覺得好像自己講的才是對的,除非對方能舉出實例或是理論否則通常都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認為對方講的都是錯的,這應該是屬於人類的心理學方面的現象ㄇ?(阿..好像扯太遠了些...不過這是我心中的疑問...希望老師能替我解答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
 
btm.gif (4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