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三乙 8840146
---------------------
楊詠皓
一. 修行取向v.s.救贖取向

解釋:
修行取向是指希望自己或別人藉由"自身"的修行使得原本是低層次的自身得以晉升至高層次,修行主義的重點是在於人的能力是無限的且只要你肯修行便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無暇的人。而當你作錯什麼或處於低層次時應當想到的是自己造成的問題而非外力使然。而我想修行主義最可議的部分在於往往過於過分要求人的完美性而忽略了所真正應當注重事件的構面。

救贖取向的人則傾向於人雖是不完美的但可以憑藉著外力的幫助而達到比較好的層次,而正因為人的能力有限所以當你沒辦法處理某些困難或遇到某種更深層的掙扎時便需要仰賴著其他高層次的人的協助。救贖的缺點在於在某一事件中低層次的人竟然需要高層次某人的幫助,那麼誰是那個高層次的人呢?在很多構面造成的後果往往是對於這個高層次的人的盲從。只因為自以為的以為那個他可以救贖你。

Ex: NBA當局如何以修行與救贖看Allen Iverson在1996年,NBA出現了一個對於當局來說極衝突的新人王Allen Iverson,對於籃球他擁有極高的天賦及技巧,但對於整個聯盟的體制說來他可以說是極端叛逆、不服從。由於有別於NBA以往塑造的“完美”模範生(Michael Jordan、Grant Hill……等輩《球打的好、彬彬有禮、風度、沒有誹聞……種種》)。那年當局採取了"修行取向"來面對Iverson:你球打的再好,你若品行不好不造規矩走一切都沒有用。於是在當年媒體傾向於攻堅他的目中無人、對於他的話採取資訊斷裂性的攻擊,只因著他某方面的不完美(狂傲、辮子頭、寬大的短褲)。三年過去了,狂傲依舊,局勢改變。當局的壓抑掩飾不了Iverson的才氣與表現。於是當局改變了;不再以偏蓋全了,對於球技好的球員採取"救贖取向"的態度,小艾儼然一變成為NBA的救世主、新世代的交替者。他的狂傲是自信的展現、他的衣著是一種新的風格。球員們只要球打的好,便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特色(即使對於舊社體制說來那是不好的),NBA趨向於多元化。

修行與救贖取決於價值觀的轉變,即使是同一件事情同一個主體。

二. 價值觀的闡揚錯誤

不管價值觀的對錯與否,若對於一件事物在一開始便採用了價值觀作先驗,那麼即使接下來的論證如何地理性客觀,所得出來的結論只能證明或彰顯自己的價值觀並無助於提昇論證的好壞,而只能做為一種傳教的工具。

Ex:拿Drug來說
Drug對於社會大眾說來,是撒旦的作為是一件極端罪惡的事。我們都知道Drug會上癮會破壞人的神經組織。而Drug的作用對於人類神經系統的機制老師應該很清楚(生理心理學)。

但若假設一開始普遍認為"Drug是不好的"這個價值觀在所有的實驗者實驗前先存在的話呢?那麼接下來的實驗過程無論多客觀多符合理性,所得出來的結論便是"哦!所有的Drug都是不好的。"無論它是否可緩和情緒、是否對神經組織的影響或傷害跟喝一罐啤酒其實是差不多的、是否對於靈修是有幫助的。這些變項都變成透明的、恍若消失的。而作這些實驗的目的只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判斷正確,並無法說明論證的好壞。而流於傳教的工具。

但是對於老師所言存在一個差異點在於:老師說道德判斷無助於真正有效地促進社會道德。我想老師說的是上段所言:對於論證本身無所增益,但是我卻以為可以有效地促進社會道德(暫且不管價值觀的好壞),即趨向於使用該價值觀者的價值觀方向:例如很多人的實驗以為Drug是萬惡不赦的會促使社會趨向不用Drug、眾多譴責璩者會促使社會對於偷姦者感到不悅。他們的確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價值觀,即使那個價值觀所呈現的現象只是一種假象。

三. 環境現象學

人生活在環境裡。環境是客觀的、自在存在的。人的意識、價值是主觀的。環境現象學的思考方式在於對於呈現什麼"現象"取決於人是如何的以主觀來解釋客觀的環境。於是拿主觀當作工具作為價值觀"深度"的評價。也就是說價值觀不要用"客觀經驗"來論證,這不代表價值觀是不客觀的,而是要用主觀經驗來理解。在這裡價值觀與主觀經驗這兩個名詞很容易弄混:而其實價值觀可以想為一個判斷事情的根基,而主觀是真實所呈現。因此若某一個價值觀越"深"其面對客觀環境時偏向主觀經驗的成分就越大。同時地;當你主觀經驗在累積的同時也在調整著你的價值觀。

Ex: 戰爭!(老師我拿以前我PO在BBS的喔)
有一天你的國家發動戰爭要徵兵,你明知去有九成甚至必死無疑。但你為什麼還去呢?你可以選擇不去的丫:只是你可能承受輿論的嘲笑與指責、家人的不諒解、你必須遠離你的家園、也許你會失去很多很多……可是你還活著丫。但你卻選擇從軍赴死,為什麼呢?你可能想:沒有國哪有家、我不能被稱為懦夫……etc.而這個時候你從小到大累積的主觀經驗便會影響你所作的選擇。也許你會說:那算哪門子的選擇丫,根本就是別無選擇嘛!可是請記住:最壞的選擇都是一種選擇。所以你必須為你的選擇負責;因為是你覺得那是許多之中較好的,不是嗎?

以上是指當一個人面對一個客觀環境時因著過往種種不同的主觀經驗會產生現象,但是每個人累積的主觀經驗不同,因此現象也不同。我們利用環境現象學就是藉由個體的主觀經驗去了解他為什麼有這樣的現象(例如當兵、逃兵)。

四. 神秘體驗的擴大迷思

靜坐→冥思→神通→通靈

由於一般說來我們的注意力是相當渙散的,因此靜坐的目的在於集中注意力。而冥思便是將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個思想面去。藉由這樣的動作往往可以得到神通的能力甚至達到通靈。這樣的事情是存在的(老師說的),但是無法用"目前"的科學來說明。而有些事情會因為你"相信"才會發生。(或者才被你注意到)。一般人會因為發生的事情是神秘的是不科學的,而不去相信。他們以理性來否定神通,但是若有一天他們親眼體驗神通,那他們便很容易的陷入相信。有的人往往利用神通來騙取財色,但對他們來說神通只是工具即使存在了不代表所要闡揚的概念就是對的。

Ex:假設在幾百年前,我注意到了鬼火這個東西而我為了某個目的利用了這個現象,一定會有很多人相信我具有控制火球的神通。那麼我可以利用這個去作很多事情。拿鬼火當例子。是一個初級的神通:只須多一點的注意力、當時的理性無法解釋現在的科學可以解釋、空間時間受到限制。但若今天產生一個極神秘的事件是目前科學無法說明的(不代表以後的科學無法說明)且足以使許多人親身經驗的。那麼同樣地會造成許多人的相信。

以上是對於神通的存在性討論。證明神通有存在的可能性。然而一般人當遇到神通時往往會失去了對於神通意義的思考。而偏向於只因擁有神通那麼所說的便是真實的。感覺似乎就像是小時候對於老師所言的相信。因為老師會"說話"且被其他同學所信服,所以老師說的都是對的。卻忽略了說話只是工具,而有沒有意義才是重要的。造成的便是一種絕對的信服。

五. 預選論

當你生在這個世界之前,上帝就已選擇你是否會上天堂了。這麼一說彷佛掉入宿命論裡:不管在怎麼努力都沒用。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預選論的邏輯在於:一個人要怎麼去證明自己是被預選的呢?肯定的方法一個當然是信心(積極)、另一個方法是不再懷疑自己是被預選的人(消極)。因為會懷疑自己被預選就是代表自己不被預選。那些懷疑自己是否被預選的人便會試著作一些神聖性的事物去補救。而那些確定自己被預選的人便跳脫懷疑的範圍而不去做神聖性的事物來補救。畢竟他們相信自己是被預選的。因此因為預選論的關係:使得那些從事神聖性事務的人並無法證明自己比較神聖。於是那些從事現實生活的人就並不比較不神聖了。正因為這樣的關係,使得那些相信預選論的人可以心安自在的活在現實生活中。而不會害怕因為不從事神聖性事物就上不了天堂。而這樣的機制使得新教派的人們可以無愧的賺錢。

Ex:預選論可以拿來作為運用的我想是它獨特的邏輯觀念:

開始吧!百分百女孩的預選論

若會遇到一個百分百女孩是出生前就註定的。那麼那個女孩就是特定存在那邊的。既然存在了而我相信了。那麼我確定了她的存在就代表我相信了。但若我懷疑呢?若我懷疑我不一定會遇到那個女孩呢?那麼我便會試著用各種方式去遇見。但是由於百分百女孩的預選論,既然她是存在的那麼我就並不會因著我多作了什麼努力而比較會遇見她。那麼也就是說當我不從事為了遇見那個女孩的努力不代表我就比較不會遇見她。所以我就活在日常生活裡而不去懷疑也不作無謂的努力。反正時候到了就會有了。

嗯嗯…說完了

祝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
 
btm.gif (4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