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系三年乙班8826233
---------------------
詹智穎
(1)
主題:修行與救贖
上課論點:
修行是一種以個人的力量來提升自我,改善自身行為和觀念的思考方式。而救贖卻是希望用個人的力量來幫助他人進入更高的層次裡,以期待能修正他人錯誤觀念和行為的態度,即為救贖的思考方式。就以一個班級的讀書風氣為例好了,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學生是獨善其身的,對班上的公共事務不聞不問,他們認為提升自己才是具有價值的,這種出世的想法就是修行的觀念。但是有些學生卻不然,他們常跳出來大聲疾呼希望能改善讀書風氣,想盡辦法促使一個班級做改變,積極的參與公共事務,希望能讓整個班級更好,這就是一種積極的入世想法,此即為救贖的觀念。
思想應用:
以台灣盜版業猖獗做為例子。最近在台灣有許多當紅藝人走上街頭為反盜版而積極參與這些活動,他們希望用這些活動帶領社會上的民眾能支持合法的版權,讓非法的盜版消失,這就是一種救贖的想法。然而,有些人認為盜版之所以猖獗其實是基於市場的供需法則,這些人認為藝人和唱片商等的報酬過高,導致製作唱片的經費提升而反映在消費者身上,因此盜版自然而然形成,假若正版和盜版的價格相差不多時,還會有人想買盜版品嗎?所以他們認為藝人和唱片商等應該對本身做檢討,這就是一種修行的思考取向。
心得與評論:
修行與救贖是個人針對不同事物而處在不同層次而發展出的不同思考模式,就以修行來說,修行者是處於較低階層的,為了提升自己進入更高的層級而進行修行,進而改善自身的行為。但對救贖而言,救贖者是處於較高階層的,他們為了幫助他人提升就必須挺身而出,積極的入世,來改善他人的觀念、想法和作為。以我的觀念來說,大部分的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腦袋瓜裡沒有絕對的思考模式,因為當大環境不同時,人的思考模式會朝向他認為具有人生價值的方向去思考,進而主導他所有的行為。就像從前古人有當官當個幾天卻因為官場的黑暗而辭去了官職歸隱田園一樣,當無法改變大環境所造成的苦難時,就回到提升自我的層面,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古人的思考模式裡隱含著救贖和修行的雙重想法。所以在人類的大腦中,修行與救贖的思考模式是同時存在的,但會選擇何種思考模式應取決於人本身對某一事務是存在何種社會價值觀。
(2)
主題:逍遙的人生觀和拯救的人生觀
上課論點:
具有逍遙人生觀的人,他們的思考是屬於出世的,對他們來說任何事情都像小事一樣,許多人認為嚴重的事情他們覺得無所謂。他們與自然相結合,從體驗自然的微妙變化來修養自身的品德,無慾無求,為的就是希望能讓自己的修為能達到真正逍遙的境界,不被世上的其他事務所牽絆住。他們與社會隔離,不參與公眾的事務,屬於消極的出世人生,如佛教。但具有拯救人生觀的人就與具有與逍遙人生觀的人完全相反的觀念,他們積極的參與社會,與社會連結,為苦難者祈禱,也與苦難者一起體驗苦難,並幫助苦難者脫離痛苦,因而產生了積極的入世人生,如基督教。
思想應用:
一說到消遙,我們就不能不想到莊子的一篇故事,莊子的老婆去世時,莊子敲鑼打鼓高興的不得了,但對許多人來說人去世應該是再悲傷難過也沒有,而不像莊子這樣還能手舞足蹈,對莊子來說,人世間的事事物物並沒有分大事或小事,任何事情都應該是順應自然、合乎天理循環的,也正是如此他才不會被許多事務所牽絆,更不會為這些事而憂煩,反正「所有事情都一樣」又何必去傷神呢?所以他們可以毫無顧忌的去體驗自然,用來提升自己的品德並從中了解自己活在這世上的意義。再者,我們也可以從金庸筆下的人物中發現許多英雄人物他們的人生觀就是拯救的人生觀。例如:郭靖,他所抱持的觀念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被圍城受困之際,他與全城軍民一同受苦,不因別人稱他一聲郭大俠就因此而得到特殊的禮遇,反而為救百姓脫離異族殘暴統治而挺身對抗。從他憂國憂民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與國家社會有了連結,他為救天下蒼生疾苦,就必須獻身於苦難中幫助苦難者脫離痛苦。
心得與評論: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常常要面對的是許多的困難和挫敗,我們也可以發現人在面對這些困難和挫敗時會學習自我調適。有的人可以把這些失敗看得很開,總認為事情過去就算了何必再去想它,失敗或者成功對他們來說意義是相同的,都只是在人生旅途中所看到的一個景象而已,當時間一流逝,一切也都只是過往雲煙,又何必去把事情看的太嚴重呢?而對另一種人來說,他們總會將事情看得很嚴重,往往會鑽牛角尖,失敗使他們鬱鬱寡歡,但卻是使他再繼續努力的力量。每一個人的人生觀都是不同的,但我們可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逍遙的人生觀一種是拯救的人生觀,他們都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只是量的不同而造成彼此人生觀的差異,在同一個時空的前提下,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的是面對不同事情時,如何去平衡這兩種人生觀使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產生意義才是人生價值的所在。如何使自己在社會中產生意義在下一個主題「價值現象學」中討論。
(3)
主題:價值現象學
上課論點:
客觀的現象由人來主觀解釋就稱為現象,這主觀的解釋對人所產生的意義較大。價值觀不應該以客觀的方式來做論證,應該以主觀的方式來進行理解。因此,價值現象學探討的是由人的價值觀所產生的客觀現象必須由人來作主觀的解釋,而非從現在這個時空的社會道德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價值現象的學問,即為價值現象學。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裡,為維持多元化,所有的意見應該是相互制衡的。沒有一個意見是對的或是錯的,在多元化的社會裡會讓每一個意見都能取得平衡。主觀、客觀皆無法判斷是非對錯,這些方法僅是為了深入理解現象而產生的。
思想應用:
就以選戰為例好了,選舉的宣傳方式真的是花樣百出,可以為了勝選不惜花重金買票,還可以互相以言論來攻擊對方,更或是乾脆來個"肢體語言",這些都選舉中屢見不鮮的事。有些人會認為候選人會這樣做無非就是為了爭取選票而在作秀,而有些人卻認為他們所支持的候選人是完全正確的,不應該受到另一位候選人這樣的對待,而為他們支持的候選人不平。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在不同人的身上他們具有不同的主觀思考,所具有的價值系統也是不同的,因而產生不同的行為來影響社會上的其他人或事。所以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裡,我們必須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去主觀思考和理解一些社會現象,而不應該存在一套絕對的道德標準來直覺反應一件事情的對或錯,唯有這樣才能對許多的社會現象有更深刻的認知和全盤的了解。
心得與評論:
對於這一點我滿能夠認同老師的說法,因為世界上的對或錯是沒有絕對標準的,任何人的價值觀應該是由主觀來解釋,並在這時空背景的社會中是否存在著對這個社會的意義,人的價值才可以被顯現出來。從這裡我們並不能否認一件事,那就是任何人的價值觀都是具有意義的,但當其價值觀所產生出的行為在社會中與另一群人不同時,就會產生種種的對立與衝突,這也就是為什麼社會上常常會有許多的意見不合和壁壘分明的現象。當任何一件事發生,一但經過個人的主觀思考模式後,因各人的價值系統與道德觀念不同,因而產生種種不同的社會現象。所以,我認為人的價值是存在於人主觀思考後的行為在社會中所產生對其他人或事的影響裡面的。
(4)
主題:佛教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上課論點:
佛教是屬於出世思想的,在佛教的觀點裡,「空」是佛教至高的境界,佛家倡導「無我」,他們認為「我」是一切因緣所產生的,因為產生了「我」所以與世間上的紅塵俗事有了牽連,而產生了煩惱,所以為了脫離煩惱就必須「無我」,因此唯有斷因緣才能真正達到「無我」的境界。佛家屏除了一切的慾望,即所謂的「貪、瞋、痴」不為世上的其他慾念所動,為的就是獲得心靈上的平靜。佛教認為人的能力無限,人人皆可以成佛,為了達到佛的境界就必須不斷的修行來提升自我的品德,對於自己的行為規範不需要以外在教條式的法律來約束,而是以自我約束的方式來規範自己。他們離群索居,為的就是斷去一切的因緣,以修成正果。佛教徒相信因果輪迴,前世所種下的因,就必然產生今生的果,人的出生就是為了承擔今生的果消除前世所造的業,唯有脫離因果的輪迴,斷了一切的因緣線,才能超脫一切,成為一個真佛。
思想應用:
在台灣有許多的佛寺是建立在深山之中,遠離城囂和俗事紛擾的世界。居住在佛寺裡的每一位師父,他們的穿著都是最簡單樸素的,沒有其他的裝飾,更沒有鮮豔的顏色。有些佛寺的後院會種植蔬菜,這些都是師父們靠著自己的勞力和汗水所栽種的。他們生活在深山之中,離開人群而居住,每天聽到的音樂盡是單調的誦經聲,然而單調的音符使他們的心湖清澄如鏡,並從身體力行所有辛苦的差事中,去體驗大自然、修身養性,並期望能脫離因果輪迴之中,斷了一切的因緣,就可以不落入輪迴,也能提升自己的層次進入佛家所謂「涅盤」的境界。我常跟父母親去一些佛寺裡,佛寺裡有道的師父們個個是慈眉善目的,從來沒見過他們大發脾氣,總是笑笑的,但卻不失莊重,我想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逍遙吧!可以把事情看得很淡,面對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可以一笑置之,超然度外,所以也就沒有什麼事能夠傷害他的本心了。
心得與評論:
在佛教的經典金剛經裡有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說明了佛家哲學中的中心思想,在所有的佛家思想理論中,萬物皆是無相的,人之所以會對不同的事物產生不同的想法和感覺是因為因果的關係,因為當人一產生慾念後即種下了因,因而產生了不同的想法或作為,這就是果。佛家認為當人的本心被慾念所「執」時,就開始與整個世間有所牽連,因而產生了種種的因果,這些因果的關係就像蠶絲一樣把一個人緊緊的纏住,而這些因果關係會經由輪迴從前世轉到今生,因而使人產生了煩惱、憂愁和痛苦。為了超脫這一切的痛苦就必須斷了所有的因緣,也必須屏除所有的慾望,不被慾望所「執」,而可以成為真正的佛。
(5)
主題:基督教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上課論點:
基督教是屬於有我思想,他們認為「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也認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須依靠上帝來拯救他們,讓他們能達到完美的境界。對基督教徒來說,他們肯定人是具有慾望的,對於慾望他們是用許多外在的規範來限制自己的行為,他們相信會有一個萬能的的上帝帶領他們走入完美,他們積極的投入社會,為得是宣揚他們偉大的神,希望讓世人都能知道這個全能的上帝,同時也能跟著受苦的人們一起體驗苦難,拯救他們遠離痛苦。又因為基督徒認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他們會集合眾人的力量來完成某些事情,如:團契。
思想應用:
就以我們學校為例好了,我們學校是屬於基督教的學校,常常可以發現許多的通識課程根本就是在傳教,像上學期我修的一門宗哲的課程,要我們交的一些通識報告就是去恩惠堂聽人講道後寫下心得感想來當作報告的成績。有時也會在課堂裡傳道,講述聖經裡的一些故事,會說全能的上帝是如何的好,要遵守十誡(外在的規範),若信別的宗教會下地獄受苦等等。這在在顯示基督徒相信萬能的神,為了讓人們看到他們的神會不論任何時刻都在宣傳他們的教義和神的偉大。又例如在許多的原住民部落裡,因為物質貧乏,使得原住民的生活非常困苦,雖然如此我們卻總是可以發現傳教士的蹤影,傳教士們為了把他們的神帶給原住民,他們會跑到原住民的部落裡跟他們一起生活,體驗他們的感受,幫助他們自力更生,教他們知識或持續做醫療服務,這些都是為了拯救他們永遠的脫離苦難。
心得與評論:
我覺得在基督徒的思想中,他們心目中的神是真實存在的,從他們出生直到死亡都一直陪伴在他們的身邊,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當遇到挫折時,希望有一個人能在旁邊安慰著他,陪伴著他,讓他能度過這個困苦的時刻,因此,有了這股強烈精神力量的支持,他便開始相信神的存在,而開始禱告,尋求心靈上的慰藉。基督徒與佛教徒常常是存在著兩種相反的觀念,一個是積極的,一個卻是消極的,一個是入世的,而另一個卻是出世。我認為作任何事都應該採用兩種形式的態度,當要開始做事的時候,我們要積極的面對和解決,當事情完成後,就應該學習坦然的面對事情的結果才是。
問題:
我對我們學校傳教這件事,實在是不以為然。就以我在主題5的思想應用中所提到的那堂宗哲課為例(其實很多人哲課也是一樣),我認為宗哲不應該是一堂傳教的課程,也不應該在課堂上說上帝是如何如何的好,而把其他宗教被講的像邪教一樣。在我的認知觀裡,我覺得宗哲應該是一門用不同的宗教思考方式來解釋人生哲理的一門課,而不是「傳教」。這樣會讓我覺得被騙了,而且不是只有我有這樣的感受,我想大部分的同學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假設學校開一門課叫「神的偉大」or「神的奇蹟」然後規定必修,那我也認了,可是學校卻又把名字取的那麼好聽「宗教哲學」,不免讓人覺得好笑,卻也無可奈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