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2

標題/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園文化與校園生活調查研究     編號/8     留言時間/Thu Oct 28 15:00:40 2004
作者潘正德     作者網址http://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園文化
與校園生活調查研究-以中原大學為例

潘正德、尤嫣嫣、梁元棟、王裕仁、吳瑞玲
中原大學人育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林繼偉
花蓮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以中原大學為例,探討大學生對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園文化之認知及生活概況。本研究屬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採質性與量化的研究方法,以立意抽樣的方式,從修習通識課程的二百七十一個班級中,抽取二十一個班1050位同學,針對校園十大傳統活動及景點,以開放式問題蒐集資料,完成質性分析。另抽取十二個班級的605位同學,以自編的「中原大學學生校園生活概況問卷」蒐集資料並進行量的分析。從質性分析結果來看,大學生對學校校園傳統和景點的知覺與評價大多持積極、正向的看法。而從量化分析結果來看,學生的校園生活,因性別、年級別、學院別而有所不同。且學生的校園生活之上網時間與運動時間,分別與學業成績達到顯著負相關;但學業成績不受每週閱讀教科書、閱讀課外書、上網找資料、社交等活動的影響。由研究結果顯示,全人教育下的校園文化已隱約的在學生校園生活中找到可能的影響層面。學生在學習生活上呈現出多元、全方位、全人化的特色,注重和諧、均衡的發展,可見全人教育理念是有利於校園文化內涵的孕育與建構的。針對研究結果,本研究亦提出討論、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及教育實務上的參考。


關鍵字:全人教育、校園文化、傳統活動、景點、校園生活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現代化衝擊下的高等教育
現代人活在現代化的強力衝擊下,自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以後,四百年來波瀾壯闊,似乎尚無人能抗拒現代化的滔滔巨浪。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現代化固然帶給人類先進的科技、民主的政治,以及開放的社會與累積的財富,但現代人似乎也因此失去一些原有的、簡單的幸福與滿足。人雖然活在物質的豐富之中,卻完全沒有享受到預期的快樂與滿足。因為在唯物科學主義(materialistic scientism)的思想前提下,「想通、看見及驗證」成了評比的唯一要求標準。於是實證成為現代人唯一的認知尺度,俗世化更成為現代化的代名詞(林治平、王惠芝、張光正,1997)。在這情形下,人被侷限在一個非常狹小的範圍內,對事物的評估完全以眼見、想通、驗證實驗為憑據,使人活在一個完全俗世化的世界中。人的尊嚴與價值因而被抹殺、貶損。「技術品質」(technical quality)取代了「心靈品質」(mental quality)。「隧道視線」(tunnel vision)取代了「策略視野」(strategic vision)。而我們的思考也成為一種「既定思維範式」(prevailing paradigm),失去應有的「脈動思維範式」(adaptive paradigm)(林治平等,1997)。
在此巨浪下,台灣的高等教育自難置身風潮之外。根據葉啟政(1987)的觀點,當前台灣的大學教育受到民主自由、生產形式、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三股歷史力量的影響,而形成科技專業化、實用功利化的基本特徵。因此整個高等教育形成了不以個體或受教者為中心的基本架構,亦即在教育的過程中,人不再是主體,而是以市場導向、滿足需求為單一的考量因素。於是大學教育的內涵逐漸窄化,普遍把人當做一種生產的資本及工具,把教育目標定位在從專業化、技術化、工具化的訓練過程中,培育出所謂的「專家」。這些專家們獨鍾專技知識(technical knowledge),偏廢人文、社會學科,形成所謂的「未受教育的專家」(uneducated expert) (李筱峰,1992),或僅受部分專業教育的專家。此一現象,實不利於大學教育的整體發展,其對學術求真、人性求善、人生求美的高等教育傷害至大,且影響深遠。
事實上,我國傳統的儒家精神,便是以人為中心,肯定人性的尊嚴和偉大,強調人與自然和諧並進,重視仁民愛物的親和關係,並要提昇個人人格以至聖人,協和社會生活,以進大同,進而達天人合一之境界。因此我們傳統教育本就是一種人文教育,目的在培養一個懂得「安身立命之道」的君子,亦即一個健全的人,而不是只求「一技在身」的工匠而已(張芬芬,1987)。但,省視整個現實環境,卻不難發現事與願違。在就業市場的主導下,為就業訓練人才,為生涯規劃未來,大學教育多少感染一些現實的色彩。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高等教育在知識傳播過程中,更加深此一利益色彩。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運作模式。目前,知識經濟已由建構在知識上的經濟基礎,轉向「以知識為驅動力量帶動經濟成長、財富累積、促進就業」(knowledge-driven)的特質(APEC, 2000)。知識的「經濟化」、「商品化」已是人類社會邁向現代化必走的路徑,但知識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累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要素,當知識被附加太多額外價值後,其原本純為教育內涵的核心價值卻反而萎縮了(潘正德,2003)。這是高等教育的隱憂,值得進一步關切。
(二)通識教育的興起與限制
基於上述現象,有識之士早已愷切指出,在現代化大潮流之衝擊下,今日之教育內容及其規畫,恐有嚴重偏失之虞。西方各國於是有核心課程、通識教育之規畫。此可見於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諸名校的反省與努力(詹惠雪,1993)。台灣則自七○年代後,逐漸感到現代化衝擊下所代表的教育理念所遺留的偏差與錯誤,於是亦有通才教育、通識教育之規畫(葉啟政,1987;黃俊傑,1987)。教育部明察此一發展契機與時代之脈動,亦在政策面著手推動,於民國八十一年十月頒發「大學共同必修科目表」、「大學必修科目表實施要點」,規定自八十二學年度入學新生開始實施。此一原則性、開創性措施,為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預留寬廣的發展空間,誠屬難能可貴。但若從過去十餘年來通識教育課程的發展來看,亦足以令人憂心。詹惠雪(1993)指出:各校開設通識課程一般缺乏一統籌規劃的單位,故課程之開設仍缺乏規劃。在未經整體的、全盤的考量之前,貿然開設的通識課程,極易流於形式,敷衍了事,導致課程名稱五花八門,課程內容貧瘠而支離破碎,使得學生普遍視之為「外系開設的營養學分」(柯慶明,1993;鈕則誠,1992;黃坤錦,1992),這與通識教育的目的與精神,可謂背道而馳,且漸行漸遠(潘正德,1997)。黃俊傑(1987)亦指出通識教育的結構性困境有二:
1.結構性問題:
(1)我國現階段社會日趨功利,學術基礎較弱,大學通識教育在這種社會及學術結構之下不易真正生根。
(2)當前我國大學教育一元化的色彩過於濃厚,各大學的教育內容同質性(homogeneity)大於異質性(heterogeneity)。
2.非結構性問題:心態問題、形式主義問題與師資問題。
事實上,通識教育的發展與課程安排涉及不同的「大學教育」理念,及大學內部組織,甚至權力運作(柯慶明,1993),因此在課程規劃之前,宜先考慮各校傳統的教育理念為何。潘正德(1997)亦認為尊重各校傳統理念與背景,同時參酌學生需求與意願,擬定兼具特色與理念的通識課程,以改善現狀,並提昇通識教育的品質。不過,通識教育亦因其字義名詞所限,而徒增爭論,不易獲致共識(林治平,1998)。胡夢鯨(1989)亦認為因通識所主張者,在「通」在「識」,然而,就算學生幸而因選修通識課程而擁有豐富的知識、廣博的見識、恢宏的器識,似乎仍未必能成一完整的人。因為這些知識、見識和器識只是全人教育的必要條件,卻非充分條件。通識教育若僅止於「通」與「識」,仍是不夠的,仍然不能造就一個完整的人。因此中原大學在推行通識教育多年之後,深感「通識教育」一詞的局限,而改以「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一詞取而代之(林治平等,1997),不過,從精神與內涵來看,全人教育不等同於通識教育,但全人教育可透過通識教育來落實。

(三)通識教育落實全人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是一種建立人的主體性的教育,也就是一種完成「人的解放」的教育(黃俊傑,1992),其目的在培養學生廣博的見識、恢宏的器識,人文的素養、思考的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最終目的在使學生成為一個健全的人(詹惠雪,1993)。換言之,通識教育正是要培養出一個真正的人的過程,一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決不只是一個技術精良的專家。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其胸襟、器識、以及價值判斷等方面,都會有與眾不同的獨特表現。這與全人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不過全人教育似乎更具備高瞻遠矚的理想。因此,林治平等(1997)認為以全人教育為其終極理想的通識教育具有下列二大內涵:
1.幫助人瞭解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和各種永恆的問題。
2.幫助人認識其所處時代的特性及其所面臨的困境。
當中所牽涉的是人的靈性(spiritual)層面,包含「生命意義」、「生存價值」、「永恆問題」、「我是誰?」、「人是什麼?」等思維。人之所以為人,正因為人會思索生命的源頭與生命的終極。人不是一般的動物,人有需要進入自己的靈性層面,去瞭解、研發,並以此為基礎去認知自己及所處社會和所處時代、所處文化的關係。
前教育部長楊朝祥(1998)提出「廿一世紀教育願景」中,特別指出「全人教育、溫馨校園、終身學習」是邁入公元二千年的教育主軸。此外,在教育部「教育改革行動方案」(2000)第五項「追求高等教育卓越發展」中,明訂執行內容為「輔導各校重視通識教育以落實全人教育理念」。至此,全人教育理念下推動通識教育的概念,已廣為國內各級學校所接受,並蔚為主流風潮。中原大學在民國88年教育部「私立綜合大學類訪評」中,榮獲通識教育優等,從訪評報告結語可見一端:
『設「教育宗旨與理念推動策劃委員會」以天、人、物、我均衡的理念推動全人教育,歷經全校深度對大學教育宗旨、理念的檢討反思,在我國大學走向自主開放的轉型中,可謂深具特色。』
「通識教育在校級通識委員會之規劃下,推動亦見多元、活潑。在全人教育的理念基礎上,以天、人、物、我規劃通識課程,頗具特色。全人教育之目標與理念的明確,並落實於教育規劃中。」
「晤談學生清楚天、人、物、我之規劃,並對擴展視野與對接觸不同領域之通識課程有所認識。」
由上可知,通識教育可以落實全人教育理念。人是受教育的主體,因此,教育是為了人,而不是人為了教育。當學校教育被溶化成專重專業知識的教導時,用一種完全以職業為導向的課程來作為落實全人教育理念的內涵,將是緣木求魚的事了(林耀堂,2002)。
(四)全人教育的意涵
清代學者王國維(清光緒32年)在其〈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即揭櫫全人教育的觀點: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而調和是也。人之能力分為內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發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皆非所謂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而精神之中又分為三部:知力、感情與意志是也。對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善美之三德,欲達此理想,於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引自林治平等,1997)。
心理學家Carkhuff倡導「全人」(The Whole Person)的心理學研究取向,認為人是一個「生理-心理─社會的整體」(a biopsycho social unity),不可分裂、不可分割,否則無法窺全貌。將此「全人」的概念引至教育,即是全人教育(wholesome education),意即「健全的教育」、「完整的教育」,也就是德、智、體、美、群均衡發展的教育(引自雷國鼎,1975)。因此,全人教育是兼顧理性、情感、意志和性靈的教育,唯有全人教育才能造就出所謂「充分發揮功能的人」(The full-functioning individual)(林淑瓊,2003)。
全人教育是一個多元層面(a multi-level)的發現、表達與熟練經驗之旅,在此,師生一起學習並成長(Holistic Education Network, 2003)。它關切每個人智能、情緒、社會性、生理、藝術、創造力和靈性潛力的成長。同時,全人教育認定,每個學生在智能、創造力、系統化思維的天生潛能。全人教育的目標在培育健康、整全、好奇心的個性,這樣的人在任何環境脈絡中,只要他需要知道的,都能學習到。藉由介紹學生一個宇宙的、地球生活的及全世界社區性的全人觀,全人教育的策略能促使學生知覺並了解到各種足以塑造並賦予生命意義的脈絡。(Holistic Education Network,2003)。
  英國伯明罕大學盲人學者Hull(2001)則認為:「全人教育並非單指一個教學科目,而是由多種課程整合而成的學科,他是指一個人的整體或全部,或者更進一步、最廣泛的說法是強調綠色或生態的觀點,認為人類的完整不單指知識的完整、個人的完整,而是一種實體的完整(Hull,2001)。」
  中原大學前任校長張光正(1998)指出: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的實踐精神,在於「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追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這樣的精神不僅是中原的現階段教育目標,同時也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而「全人教育」的概念,包含了專業與通識的平衡、人格與學養的平衡、個體與群體的平衡、身心靈的平衡,「四平衡」的教育執行概念(張光正,1998):
中原大學人育學院院長林治平(1998)總結全人教育的意涵為:全人教育的核心在「人」,它的目的在瞭解人、認識人並且找到人。賈馥茗教授所謂:教人成「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不變性」。此之謂也。胡夢鯨說:教人成人,即將「自然人」、「生理人」教育成一個有知識、有理想、有人格、有品德的「文化人」、「社會人」、「理性人」、「道德人」,甚至是儒家所謂的「賢人」、「聖人」和宗教家所謂的「神人」。簡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係在培養一個整全的人,此整全的人,不僅有全備的通識(知識、見識和器識)和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完美的道德、社會的責任和宇宙的眼光。總之,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的實踐精神,在於『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追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林治平,1998)

(五)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園文化
  當代美國全人教育知名學者Miller(1996)指出:全人教育在本質上是與人類經驗的連結有關的。其中包括:身心的鏈結,線性思考與直覺認知方式的鏈結,學門間學術訓練的鏈結,個體與社區團體間的鏈結,個人我與人際我間的鏈結─這些都是傳統靈性所確信存在於超越個人自我之外的。全人教育既是人類各種經驗的鏈結,先是人際內(身心、思考方式等)的鏈結,接著是人際間(學門間、個體與社區、個人與人際等)的鏈結。久而久之,必然形成某些特有的校園文化。
「校園」一詞包含campus及school兩個名詞,前者包含自然景觀與硬體設施,如建築物、運動場、花園…等;後者為集合師生所形成的環境,透過教學歷程的互動來改進學生的智慧及道德傾向以達成教學目標,包含課程設計、教學活動…等;因此「校園為自然景觀與人造物硬體設施與所有教學活動所組成,具特定教育目標之環境」(吳天方、王國興,2000),而「文化」(culture)是指人類生活的方式(ways of life) (陳奎熹,2000),也是一個歷史性的生活團體表現其創造力的歷程與結果,其中包含了終極信仰、觀念系統、規範系統、表現系統和行動系統(沈清松,2001)。換言之,文化係人類為求生存,憑藉其生物、環境因素在團體生活與彼此心理互動所創造岀為社會認可的環境和生活模式,包含所習得知識、信念、能力、行為和價值(蘇薌雨、劉英茂,1983)。許育榮(2003)歸納學者專家的意見,提出文化的定義為:文化是一群人在物質方面、非物質方面具有共享性質且為人所接受的一種複雜的生活方式。它可以透過學習的方法代代相傳下去;同時不斷的創新、累積,進而成為一種社會遺業;它也是個人藉以適應團體生活的一種手段及規範個人行為、維持社會秩序的一種準則。在此定義下,文化的特徵為:文化具有普遍性、繼續性、累積性、變異性、工具性,且文化是學習而來,具有共享的性質與複雜性。程振響(1989)認為:校園文化在廣義上是指校園中教師、學生及職員的生活方式之總和,在狹義上意謂著課堂教學過程以外的校園生活的存在方式。

吳瓊如(2000)進一步細分校園文化包括:組織結構、學校制度與行政運作、學校氣氛、物質環境、教師文化,及學生文化。可見「校園文化」的內涵主要包括:(1)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體;(2)教師─教育工作的實踐者;(3)行政人員─支援教育者;(4)校長─實踐教育目標的領航者,四者交互作用形成的組織文化(吳天方等,2000)。組織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前提,包含基本假設、價值與人造物(吳清山,1997)。就校園而言,基本假設為校園內部認同學校存在有別於其他組織;價值為評斷人、事、物的標準;人造物為成員所建構出來的環境,包含言詞─語言、符號(校徽、校旗、校歌、校服、校刊)、校史、故事、傳說、英雄人物;行為─校慶、園遊會、社團活動、畢業典禮、升降旗儀式;物質─教室建築、運動設施、花園、涼亭、水池、藝術雕像等 (吳天方等,2000) 。陳奎熹(2000)則認為一個學校的組織文化─及校風─影響全體師生行為至深且巨;而校園文化的形成常決定於校長的角色觀念與角色行為。換言之,良好校風的培養,端賴校長能否以民主公開的態度,充分接納師生意見,並透過共同參與的方式決定學校措施。如此才能縮短師生的社會距離,進而形成良好校風。
由上可知,校園文化是一種可以安排設計或引導其發展方向的文化(林清江,1997)。因為學校的景觀、建築、教室提供硬體的環境教育;而人際互動、組織氣氛、教育理念又提供軟體的環境教育。學生在此環境生活、作息、學習、成長,自然而然孕育特有的氣度與文化。此即為德國哲人耶士培(Karl Jaspers)所言:大學在研究與教學之外,尚應有「創造性的文化生活」(引自金耀基,2003)。在大學的知性生活之外,有意無意培養、豐富一種文化生活,藉此決定大學的風格,影響學生的氣質與品格。中原大學推動全人教育理念不遺餘力,冀望能創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跨世紀校園學風、校園倫理與校園文化(中原大學,2000)。多年來,中原大學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已推動多樣的配合措施並列入中、長程計畫中,僅略舉其要者有:校長身體力行全人教育理念,採取民主領導方式培養良好校風;教師力求學術卓越,善用專業權威贏得學生信服;鼓勵學校行政人員在職進修不遺餘力;精進教學品質,獎勵教師撰寫教科書;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主導社區文化;推動校園美化、綠化、公園化並增進人文氣息的景觀;倡導正式課程的融滲教學,輔以通識活動的潛在課程陶冶學生性情;重視傳統的延續(母親節合唱比賽、運動會啦啦隊比賽、聖誕節報佳音、元旦總統府升旗等)與國際化、現代化的啟迪(遊學團、第二外國語、托福普及化、姊妹校交流等)。上述措施,已初步符合塑造良好校園文化的有利因素(陳奎熹,2000),至於影響的深淺、多寡,學生的知覺如何,這是本研究極欲探討的議題。不過,以國內目前有關校園文化的研究來看,在對象上大多以國民小學(王淑娟,1999;陳奕安,2002;許育榮,2003等)及國民中學(李乙明,1991;周淑卿,1999;吳瓊洳,1997;2000)為主;在主題上集中在次文化(黃子騰,1981;鍾蔚起,1981;謝淑靜,1999;陳奕安,2002等),反文化(張人杰,1994;吳瓊洳,2000)為主題的研究,從大學生觀點探討校園文化的尚不多見,殊為可惜。唯有從學生的觀點(students’ perspective)進行教育研究,或可提供從事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陳奎熹,1990)。
總之,台灣的高等教育在現代化衝擊下,自難置身風潮之外,固然通識教育的興起,試圖力挽狂瀾,不過,通識教育在施行一段時日後,亦見其限制。改善之道是,通識教育能落實全人教育的理念,以全人的觀點,培養一個整全的人,使之具有全備的通識和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完美的道德、社會的責任和宇宙的眼光(林治平,1998)。然而,全人教育的理想並不容易達致(李德仁,1998),因此,全人教育的實踐之評估極為不易。本研究以推動全人教育多年,成效良好的中原大學為例,寄望透過施行全人教育多年的校園,初步探討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園呈現的風貌,及學生生活的概況。學校本身是一種正式的社會組織(陳奎熹,2000),尤其組織成員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自然形成組織文化與校園文化。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非企業員工的在職訓練速成班,因此本文不以全人教育的效益、成果為議題,而以部分校園文化的內涵為研究探討的主題。





貳、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乃在以中原大學為例,探討大學生對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園文化的認知及其校園生活,亦即,探討大學生對在人教育理念下,對校園文化的感受、認知與生活概況。本研究的發現具有兩項貢獻:第一,在實務方面,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學生對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園文化可能產生的影響;第二,在教育政策方面,本研究結果可提供驗證全人教育理念之部分依據,作為教育政策、教育理念修正之參考。由於本研究屬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率先以推動全人教育多年,著有成效的中原大學為對象,因此本研究結果頗具指標作用。
(二)研究問題
根據本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為:
1.全人教育理念下,學生對於校園傳統活動之知覺與感受為何?
2.全人教育理念下,學生對於校園景觀建築之知覺與感受為何?
3.全人教育理念下,學生的校園生活概況為何?
(三)名詞詮釋
1.全人教育:所謂全人教育,是指「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追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的教育,其內涵包括:專業與通識、人格與學養、個體與群體、身、心靈四平衡。本研究的全人教育,是指在中原大學透過通識教育的推動來達成的全人教育理念。
2.校園文化:所謂校園文化是指由學生、教師、行政人員、校長四者交互作用形成的組織文化,其中包括:基本假設、價值與人造物(吳清山,民86)。本研究所指的校園文化,是指「中原大學學生校園生活概況問卷」所測得的校園傳統活動、校園景觀建築、校園生活等內涵。
3.傳統活動:本研究的傳統活動是指在全人教育理念下,中原大學刻意保留、傳承的傳統活動,如:母親節合唱比賽、每學期全校運動會、報佳音、音樂性畢業典禮、元旦總統府升旗等。
4.校園生活:本研究的學習生活,是指學生每週的生活作息安排等問題。

(四)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中原大學的全人教育理念對學生校園文化的影響,因屬探索性研究,故有下列限制:
1.學生、教師、校長、行政人員是孕育校園文化的主體,本研究因考慮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故僅以學生為本研究的主要對象,其結果自當無法推論至其他母羣體。
2.校園文化的內涵極為寬廣,其中包括:組織文化(吳清山,1997)、建構的環境(吳天芳等,2000)、傳統活動、生活方式(陳奎熹,2000)、校園生活(程振響,1989)等,本研究僅選擇其中直接與學生有關的項目,如:傳統的活動、校園景觀建築、校園生活、學習成績等作為研究的變項。
3.本研究屬初探性質,僅以中原大學大學部學生為母羣組,選取修習通識課程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因此不做跨校比較,不做不同校園文化的比較,亦不作效益的評估。

叁、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中原大學大學部學生為母羣體。首先,以立意抽樣(purposive sampling)的方式進行抽樣,自全校開設通識課程之二百七十一班中抽選二十六個班級學生施測。其中抽選十二個班級605位學生為量化調查之施測對象。其餘十四個班級學生共700位,作為深入調查及質性分析之對象。最後,再以立意抽樣方式抽取七個班350人,針對校園十大傳統活動及景點,以開放式問題(opened-ended-question),蒐集資料,並完成質性分析,合計全部受試樣本計三十七班1655人。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基於研究目的之需要,採質性與量化之研究分析,故本研究設計包括兩部分:問卷調查法(郭生玉,1990)及質性研究法(王文科,1990;簡春安、鄒平儀,1998)。


自變項 依變項













三、研究假設
本研究質性研究不列研究假設,根據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研究假設,本研究量化研究的假設為:
假設一:不同性別、學院、年級的大學生在「校園生活」的安排有差異。
假設二:大學生在「校園生活」的安排與學業成績有相關。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基於研究目的,自行設計「中原大學學生校園生活概況問卷」,係研究者根據陳奎熹(2000)及程振響(1989)對校園文化的定義,蒐集學生學習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之相關題項,作好排序、規劃。在校園生活部分計有十三項,其中第一題至第七題,第十、十一題係作為統計分析用,第八、九、十二、十三題僅作描述統計用。根據吳天方、王國興(2000)及吳清山(1997)的觀點,擬定傳統活動與校園景觀的開放式問題(open-ended question)兩題,作為描述統計及質性分析之用。

五、資料蒐集
民國九十一年八月至十月為編製問卷階段。在此階段中根據一般學生生活習慣設計相關題項編製成問卷,問卷定名為『中原大學學生校園生活概況問卷』。以立意抽樣之方式由二百七十一班中抽取十二個通識課程班級的605位學生為受試者,進行施測,所得資料作為傳統活動與校園景觀之量化調查之統計分析。另抽取十四班700位學生,進行質性分析。
最後再以立意抽樣方式抽取七班350位學生,針對統計出之中原校園十大景點及傳統活動作意見調查、彙整,及質性分析。每位學生依學號尾碼不同而分配不同的傳統與景點加以蒐集資料,深入訪談,並撰寫結果。

六、資料處理
本研究分別使用個人電腦SPSS-X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首先以描述統計作次數分配,接著以變異數分析作差異顯著性考驗,若變異數分析達到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Scheffe法作事後比較。此外,以Pearson積差相關說明變項間的相關。本研究各項考驗之顯著水準,以P<.5及P<.1為顯著水準。
另外,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以蒐集並分析資料,除可得到較具描述性資料外,所得資料將可彌補量化分析的不足(王文科,1990;簡春安等,1998)。

肆、結果與討論
一、質性分析與討論
(一)質性分析
在全人教育理念的落實與實踐考慮下,中原大學刻意保留、傳承許多傳統的教育措施與活動,希冀透過教育環境的有形、無形安排,塑造優質的校園文化,進而對學子產生移風易俗、變化氣質、陶冶性情的效果。學生對此一校園傳統的知覺與評價,將是探討全人教育下的校園文化的第一步。因為學生對校園傳統與景觀的知覺與評價,正反應出接受教育的主體─學生,對全人教育內涵、校園組織文化的認同與價值判斷。而這些,正是全面校園文化的前提。本研究經「立意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七百位大學部修習通識課程學生票選的校園十大傳統與景點及三百五十位學生的其反應意見與內容依序為:
1.校園十大傳統
(1)每學年兩次的運動會:中原大學是一所非常注重全人教育的學校,所以在繁重的課業之外,校方為求學生的身心能夠全方位的發展,在每一學期各有一次的運動會。運動會製造了很多同學間或和學長姊間的互動,讓我認識了更多朋友,為大學生活加添了很多美好回憶,大家用盡力氣,把聲音都喊破的為選手加油,好像是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一般,感覺很棒。而精神總錦標的獎項,更激勵各系發揮團隊精神、為自己的系爭取榮耀。運動會的目的不只是舉辦運動競賽而已,同學的高聲呼喊加油,也是一種調劑、抒發平日的壓力。雖然運動細胞差的人只有當啦啦隊的份,但看到每個班級和各系所之間為了團隊的榮譽而努力的樣子,讓人覺得非常感動。

(2)各系才藝晚會:這是一個全系老師、助理、助教、學生全員參與的活動,才藝晚會使全系所有同學都動起來,把平日系上的趣事全搬上舞台上。各系的才藝晚會型態都有些不同,有些系是由各班出一個節目,有些系則是屬於才藝競賽方式,雖然型態不同,但都是一個與系上同學同樂的良好活動。它是拉近師生間、學長姊與學弟妹間、同學間的橋樑,因為透過一個晚上的活動,同學間可以分享彼此發生的趣事、讓老師知道學生的想法,同時也讓別同學了解不同系有什麼不同的文化,也讓同學發揮自己的創意,並且在舞台上呈現出來、學習籌畫一個活動。同學們平時各忙各的,在才藝晚會時就可以一起參與表演活動、或是一起看表演,結束後還可以一起吃吃東西、聊聊天,所以,才藝晚會可說是一個整合大家感情的好時機。

(3)聖誕節佈置、報佳音活動:聖誕節的意義是將耶穌的愛傳出去,散播平安及喜樂,是令人感到很溫暖的節慶。校內每棟建築物都會作聖誕節的佈置,除了校樹變身為聖誕樹,樹上掛滿了聖誕燈之外,還會出現聖誕歌的音樂;我們住在宿舍,聖誕節前會有人來報佳音、唱詩歌,還有聖誕老公公分糖果等,讓住宿生也感受到溫暖。學校真的把聖誕節那種平安、喜樂、平和、愉悅的感覺帶給全體師生。

(4)母親節合唱比賽:母親節的系列慶祝活動中包括:母親節卡片設計比賽、母親節卡片我幫你寄,及母親節合唱比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屬母親節合唱比賽。它是每年固定舉辦的全校性活動,校友也會回來參與,藉由合唱來讚揚母愛的偉大,讓離家的學生藉此表達思念母親之情。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後,唱歌的味道改變了,唱歌時的情緒改變了,不再只是背頌歌詞,而是細細咀嚼歌詞;情緒不再是激動和亢奮,而是感動和感激引發的感觸。四十一年前,中原的兩位學長因思念母親,在母親節前夕做出『恩母頌』這首歌,四十一年後的今天,這首歌依然是母合指定曲之一,證明四十一年的傳統仍受到學生重視。

(5)送宵夜活動:家族宵夜大致在兩個時期送大一新生學弟妹,一個是新生剛開學時,一個是期中考週。剛開學時,送宵夜給大一學弟妹,藉此機會介紹學校環境,幫助新生適應新環境。期中考週的宵夜則包括家族所有年級成員,除了宵夜外,通常會附上自製卡片(又稱All Pass卡),感覺大家都一起為期中考努力,很溫馨。抽學伴,是大一新生的一項有趣活動,新生透過這個活動認識很多朋友,而學伴見面的最好理由就是互送宵夜。有些人就是因為這樣交了男女朋友。大一剛進中原時,一個人到陌生的地方就讀,學長姊每天送來「愛心宵夜」,讓人倍感溫馨。送宵夜和另一個中原傳統-家族制度-有關,藉由家族學長姊和學弟妹間送宵夜的活動,拉近新生舊生的關係,從言談中了解彼此的個性、興趣等,並且分享在各科課業如何準備,使學弟妹受益良多。現在社會缺少一種相互不計較的愛心,人與人之間常是疏離、冷漠的;在中原大學,從這個獨特傳統中,我可以感受到一種同舟共濟的感情,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希望這個傳統能一直延續下去。

(6)人生講座:一直覺得學校很用心,為了滋養學生心靈,特地開辦人生講座,有時候是一些演講,有時是詩歌演唱等特別的形式。這種淨化心靈的活動,讓心情總是過度浮躁的人可以沉澱一下思緒。十分慶幸有機會參加人生講座,因為得到一堂課堂中學不到的觀念,雖然只有區區一個小時,卻給我很大的收穫,相信每一場人生講座都能帶領我們前進更廣闊的天空,這應該就是學校積極舉辦人生講座的最重要原因了。

(7)英文話劇比賽:隨著國際化社會的進步,語言的表達能力越來越顯重要,而學校舉辦英文話劇比賽,是為了提昇學生在書本以外的語文能力,增加本校學生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和全面性。秉著本校對英文的重視,一年一度的英文話劇比賽就成了所有同學相互合作來提昇英文能力的方法。通常英文話劇比賽一連舉行好幾天,讓大家在這幾天當中都能欣賞到學生努力的成果。在優美的情節中,大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呈現歡笑或嚴肅的題材。除了劇本要翻譯成英文之外,演員的對話及發音流利程度對學生而言都是一項重要的挑戰,不僅比發音還要比記憶力,而團隊的默契更是重要。因為在一群體中,每個人能從所扮演的角色中了解自我價值的重要,一次成功的演出是要大家團結合作才能達成的。參與過英文話劇比賽後,我發現大家都是下過一番苦工,不僅英文要講得好,戲也要吸引觀眾才行,而不管是否得名,代表系上參與演出,都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我認為英文話劇比賽使同學們能夠由「快樂中學習英文」培養「聽」與「說」的能力,這活動的好處是不僅能增進同學的感情,培養同學們之間的默契,更能凝聚同學對系上的向心力。

(8)母親節卡片寄送:這也是母親節系列活動之一,它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透過母親卡片的設計、寄送活動,向媽媽表示心意。通常在外就學的大學生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難得的母親節可以好好表達對母親的感謝,藉由卡片傳遞心中的感謝,相信媽媽們會感到很窩心。學校真的給了學生一個好的教育示範,讓學生了解不論到了多大年紀,都要知道媽媽的辛苦,也要適當表達自己的謝意,作一個感恩的人。

(9)系升旗:系升旗可代表每個系的朝氣的象徵,也是代表著一個系的精神,可以在升旗的時候看到學長姊、學弟妹等,聯繫感情,因為平時較少整個系的活動,透過系升旗時間的安排更可以使學長解與學弟妹間有更多接觸,增加全系同學的凝聚力。所以可以藉此機會替自己加油並且提振精神。

(10)全人教育:我從一進中原就知道本校的教學目標是全人教育,經由校長及主任的解說,我更知道全人教育的意義和內容。對於全人教育這個理念,我深感贊同,一方面是因為專家不能只是訓練有素的狗,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年紀越大,越能體會到所謂的『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身為大學生就應該要有大學生的素質,全人教育是針對中原人加以薰陶的工作,培養大學生具備專業以外的能力,注重平衡成為健全的大學生。我相信多參與學校規劃安排有關全人教育的課程與活動,就會知道它的好處,也一定能朝「全人」這目標邁進。「學生自動自發地去學習,成效永遠比老師在後頭追著打來得有效」,這是全人教育給我最大的啟示。而興建中的「全人教育村」也將成為中原校園新的地標。我深深以中原擁有「全人教育」這寶貴的理念為榮,並且相信它是中原歷代相傳的心靈財富。

2.校園十大景點
(1) 鐘塔:走進中原大學的校園裡,白天或許不會注意到,但每當夜晚來臨,便會清楚地看見一座明亮的鐘塔,發著白色十字的光,一種明亮且和諧的感覺不禁湧上心頭。中原是一所基督教大學,所以這座十字架鐘塔矗立於校園中,更顯出中原所秉持的基督精神。由於位於校園心臟地帶,許多活動的集合都是選在鐘塔附近,無論從哪個方向過來都是最方便的,所以,成為中原一個重要地標。而鐘聲也是畢業季的一大特色,畢業鐘聲彷彿歡送般響徹雲霄,並給予畢業生祝福,讓他們在以後的路上一路平安。

(2)校門:有人說它是「麥當勞門」,校友則說它是「麵包門」;三個長弧形取材自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也代表「天、地、人」與「信、望、愛」的設計理念。校門說明了學校對我們的期望,不僅是在學校能夠吸取知識,更能有信、望、愛的精神面對我們的人生,能夠「一展長才動四方」、「允文允武任我行」、「憐憫有愛播社會」。我們的校門最特別的是24小時全年無休,不會因為夜晚而關上,隨時歡迎大家。

(3)圖書館:圖書館是知識和書本堆積的城堡,想要找的資料和需要的答案都可以在裡面找到,我們學校的圖書館藏書豐富、設備齊全,並有系統的規劃。為了推動「真」、「美」的結合,中原大學圖書館推動數位化和藝術化:數位化後讓大家可以從網路上取得學習及生活上資料;藝術化則是:藉由圖書館大廳的展覽活動及藝術品、文物的擺設,使圖書館的空間使用上更具文藝氣息。

(4)噴水池:噴水池從「中原理工學院」建校初期就存在,和懷恩樓一起屹立在中原四十多年,成為校園成長的見證者之一。噴水池其實平時不常噴水,但遇有特殊節慶或重大日子,例如:開學日、運動會、校友日等時候,都會以美麗的噴水姿態來迎接同學和貴賓。對學生來說,噴水池最重要的功能不是觀賞,而是相約的據點;不管是家族聚會、開會、出遊,大家都會以噴水池作為集合地,許多人用不一樣的姿態表情在等待同伴,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池邊上演。以往校方未禁止前,常有學生把壽星丟入水池中來慶祝生日,雖未傳出過意外,但為安全起見,校方後來還是禁止。

(5)大草坪:草坪對校園來說具有很好的美化作用,讓我們在建築物中間還能走進草坪,有種接近自然的感覺。很多人說只有中原的草坪是可以讓人走進去的,很多學校的草地都是為了美觀而禁止師生接觸,有的還有「請勿踐踏草皮」的標語。而中原的草皮是和人很接近的。由於位於校園中心位置,幾乎是在校園中走動一定會經過的地方,每次只要看見綠草如茵,就讓人感到心情舒爽,上課的心情就變得很好。不僅是各系級、社團辦營隊或晚會常選擇排練的地點,也是畢業生爭相合照的重要景點,更是夜晚情侶談心的最佳去處。一到下班時間或假日時,大草坪就成為附近居民一個很重要的休閒場地,常有家庭前來野餐,運動、散步、丟飛盤等。若沒有草坪,很多人的記憶就會有一塊缺陷。它增進親子情感,也加深同學情誼,強健早起人們的身心,繫緊一對對的情侶;對我們來說,大草坪的形象是非常可愛的。

(6)懷恩樓:它是中原最古老的一座建築物,有中原第一樓之稱。民國四十四年中原剛建校時,它是全校的中心,因為是全校唯一一棟樓,所以具有許多功能,例如行政大樓、教室、實驗室,甚至學生宿舍全都在裡面,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老中原人記憶深刻的地方。每當夕陽西下,大樓走廊默默地斜映成有節奏的圓拱陰影,成為中原人心底最深的記憶。一踏進中原校園,最先看見的建築物就是懷恩樓,除了校門之外它是學校最重要的門面,也是最能代表中原歷史的建築物,所以學校很重視它的維修與周邊環境。
(7)體育館:起初是為了舉辦全國大專運動會,學校撥了大筆經費加上校友捐款奉獻而興建的體育館,如今已成為學校最重要的建築物之一。它提供學校師生一個不受天候影響的運動場地,不管何時館內都有人在打球、比賽,可見體育館的使用率很高,每天都可在裡面觀賞到精采的球類比賽。體育館不但是作為訓練校隊的中心,培育出許多為校爭光的選手,也是全校師生最好的休閒活動中心。

(8)科學館:是一棟相當漂亮的建築物,剛踏進校園,遠遠地就可看見這棟高聳雄偉的建築,很引人注目。它的設計揉和了科學與人文兩種氣息,在規劃的時候,不僅注重科學實用性,也注重內部及外部藝術景觀的佈置,使人身心頓覺舒暢。科學館頂樓白天可以遙望中壢市區,到晚上則是看夜景、看星星的好地方。科學館是全校最高的建築物,也是唯一有天文望遠鏡的大樓,除了設計得很美之外,樓梯寬敞明亮,走在當中會發現這棟大樓的設計很具人性化。

(9)運動場:運動場在中原人心中佔很重要的地位,因為中原講求全人的平衡,五育中的體育自然不能缺席。它平常是愛好運動者的耕耘地,運動員總是為了自己的未來默默耕耘著;在運動會時,則是許多人一起在場中為奔馳的選手搖旗吶喊的集合場。除了學校辦的運動會,每一個系也會辦自己的小型運動會,因此運動場更是顯得重要。每天傍晚的時候,中原的運動場上充滿了前來運動的附近居民,所以,運動場除了讓師生能夠運動健身外,也讓鄰居們能夠共享資源,達到一起成長的目的。

(10)力行宿舍:大一時剛進宿舍,心中懷著不安,但看見學長在力行門前盛情歡迎,令人舒緩了心中對陌生環境的緊張。踏進力行代表獨立生活的起點,因為住在力行宿舍,就要凡事身體力行,讓我們學習專心於課業,做好生活管理。而它已是具有三十年歷史的老宿舍,在適應了它的老舊之後,我們也開始喜歡這個每天相處的環境,因為這是一個有同伴、有歡笑、有住宿生回憶、值得留戀的地方。
(二) 討論
從問卷中可看出學生對十大傳統及十大景點,多採肯定、正面的看法,茲將十大傳統及景點與本校「全人教育理念」中的「四平衡」教育執行概念〈專業與通識的平衡、人格與學養的平衡、個體與群體的平衡、身心靈的平衡〉之關係分析如下:
1.校園十大傳統:
(1)每學年兩次的運動會、各系才藝晚會、英文話劇比賽:每學年兩次的運動會為全校年度盛事,幾乎每個系都全體動員,有的系從開學起每天練習大隊接力,有些則每天練啦啦隊,並請來專業老師作特訓;每個系都製作了精神堡壘、標語、旗幟等佈置來爭取精神總錦標的榮譽,可說是卯足全力參與運動會。各系才藝晚會是每個系自己辦的活動,但是每個班級會以不同類型表演來表現才藝,例:歌舞、舞台劇、相聲等,大多是團隊表演。學生除學習其專業領域外,對於體育、藝術、音樂類的通識活動都踴躍參與,藉由運動會等各項比賽練習、比賽過程等,在團隊中學習溝通,有助於人我關係的認識,達到個體和群體的平衡,而各項運動項目的練習過程更可幫助學生達到身心靈的平衡。
(2)聖誕節佈置、報佳音活動、人生講座:聖誕節的校園佈置及報佳音活動皆在傳達耶穌降世的好消息,而人生講座是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針對人生議題以講座的方式,向學生分享耶穌基督的愛及祂對人美好的心意。全人教育的內涵就是天人物我間的關係,藉著這些活動來幫助學生認識建立自我與「天」的關係〈人神關係〉。
(3)母親節卡片寄送、母親節合唱比賽:於每年三月時舉辦母親節卡片設計比賽,第一名的作品則印製成贈送全校師生免費寄送的卡片。母親節合唱比賽則在每年母親節前夕舉辦,每個系的學生於學期初開始組隊練習,甚至聘請專業老師來教導,有些系則由畢業學長姊返校擔任指導。藉由母親節的活動來宣揚孝道及母愛,強調上帝對孝道的重視,亦是顯現全人教育中「人我關係」重要的一環。
(4) 送宵夜、系升旗:系升旗具有培養紀律、提振精神的作用,同時也是系友間聚集、聯絡感情的時間,學生們更是喜歡藉著送宵夜的機會,彼此討論功課、聯絡友誼。藉著這些傳統,學生可以在人我關係上學習、調整。
(5)全人教育:學校不僅在各個學生聚集場合〈系升旗、週會、運動會〉中講述全人教育精神,更是將通識課程以天、人、物、我的分類來劃分,讓學生浸淫在全人教育的環境裡,受教成為一健全的人。
由上可知,十大傳統活動與專業課程的學習並無直接關係,卻得到學生普遍的認同與參與,顯示學生在專業領域之外,對藝術、音樂、體育之通識相關活動,有高度參與的興趣。可見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下,藉由傳統活動的安排,氣氛的營造,校園生活的規劃,有助於專業與通識、個體與群體、人格與學養、身心靈達到平衡發展的趨勢。

2.校園十大景點:
(1)鐘塔、大草坪:十字架造型的鐘塔矗立在校園中央大草坪,成為中原大學以基督愛心建校的精神象徵,學生在校求學期間,每天都會經過這裡,白天可體會基督教大學的精神,晚上散發出的柔和燈光,更可啟迪學生寧靜和諧心靈。對培養學生的全人氣質,自然有潛移默化的功能。
畢業典禮時的祝福鐘聲,夾在依依不捨的驪歌聲中,成為每一位中原大學畢業生的共同回憶,每年的校友返校或師長到海外學校有座談時,鐘塔的鐘聲與大草坪上的青草香味,都是校友們共同回憶的焦點之一。

(2)校門、懷恩樓、噴水池:這三個建築是中原大學的門面與基本建築,校門的特殊造型是源自於基督教「三位一體」,也代表「天、地、人」與「信、望、愛」的精神來設計建築的,自民國七十年代以後,美國的速食業「麥當勞」在台灣風行之後,校友們帶領下一代返校時,常常可聽到「麥當勞」的呼聲!卻也可聽到中原大學的校友們立即與孩子們解釋校門的意義,在這過程中,不但觸動校友的回憶,也增進了親子關係。
懷恩樓與噴水池是中原大學創校的基礎建築,也是早期唯一的建築物,舉凡學習、生活、行政…等教與學的活動全部在這一棟建築內,歷經四十多年,外貌雖然有改變,但地點、造型沒有變,在校學生每天在這有一條深深的長廊教室中上課,只要想到這是中原大學的創校建築,不管是X、Y或哪一個世代的中原學子,就立刻與中原大學歷史結合在一起了,而畢業校友對懷恩樓也會有思古之幽情的回味,尤其〝懷恩〞二字命名,更使中原大學的學子不管是已離校或仍在就學中,都會興起溫馨回憶與感恩情懷。
噴水池前則是中原學生辦活動的法定集合地點,不管校友到哪裡,只要聽到〝噴水池前集合〞的聲音,一定會勾起無限的回憶。

(3)圖書館:是民國七十年代的建築,完美的空間設計和美觀的外型建築,曾榮獲當年的建築師學會年度建築最佳金牌獎,啟用以來對館藏圖書與有聲資料的收集都與日俱新,中原大學在校的學生也不吝惜的高度利用這些資源,另外還定期舉辦各項展覽活動,充分滿足了師生知性、感性的需求,學生把它列為十大景點是當之無愧的。

(4)體育館、運動場:全人教育是要讓學生能達到「身、心、靈」平衡,中原大學雖然沒有體育系所,但民國八十年承辦全國大專第22屆運動會,這是大專運動會舉辦22屆以來首次由沒有體育系所、且是私立大學承辦。當時完成的體育館與運動場,不但設施完善,且充分開放,不論白天或晚上,晴天或下雨,都可以看到中原大學的學生在這裡活動,尤其每學期都舉辦運動會更是中原大學的辦學特色之一,對學生體能的鍛鍊和全國團隊精神的培養都有積極正面意義。
(5)科學館、力行宿舍:科學館是理學院的大本營,也是目前為止全校最高的建築,頂樓有天文望遠鏡的設備,學生在此可以一探宇宙奧秘,窮究天人境界,使學理與客觀實體之間的關係,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尤其理學院是中原大學創校的學院之一,培養出來的校友回校及在教育界任職的比例相當高,在傳承中原大學教育理念與教育價值方面有重大貢獻。
力行宿舍是男生共同的回憶,不算隱密的空間設計,對初次離鄉出外求學的學子而言,似乎不太習慣,但人性化的管理與溫馨的同儕情誼,填補了物質的不足,也使得四年大學的生活學會了自動自重與互相尊重的可貴德行。

二、量的統計分析與討論
(一)量的統計分析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作差異性顯著考驗。此統計分析使用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個人電腦及SPSS電腦統計軟體程式進行統計分析處理。本研究各項考驗以P<0.05為顯著水準。本研究量化研究的受試樣本共605位,有效樣本約佔93.4﹪至98.2﹪之間,如表一。以「性別」、「年級別」和「學院別」為自變項,「每週閱讀教科書時間」、「每週閱讀課外書時間」、「每週上網時間」、「每週上網找資料時間」、「每週運動時間」、「每週社交時間」、「每週看電影、KTV時間」、「每月購買課外書的金額」、「每月購買CD、DVD或電腦電動玩具的金額」共九個項目為依變項,分別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


表一 有效受試樣本百分比

結果如表二、表三、表四、表四-1、表四-2、表五、表五-1、表五-2、表六所示:
1.以「性別」為自變項進行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每週閱讀課外書時間」(P=.022<.05)、「每週上網時間」(P=.000<.05)、「每週運動時間」(P=.000<.05)、「每月購買CD、DVD或電腦電動玩具的金額」(P=.019<.05)此四個項目達顯著性差異,即「性別」對此四個項目有顯著影響,如表二。







表二 「性別」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表三 「性別」變異數分析表

※P<.05
從表二得知,在此四個項目上,大學男性皆高於大學女性。

2.以「年級別」為獨變項進行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每週閱讀教科書時間」(P=.001<.05)、「每週閱讀課外書時間」(P=0.003<0.05)此兩個項目達顯著性差異,即「年級別」對此兩個項目有顯著影響,如表四-1。
表四 「年級別」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表四-1 「年級別」變異數分析表

※P<.05
再以Scheffe法進行事後比較。在「每週閱讀教科書時間」此項目上,一年級分別和三、四年級達到顯著差異,三、四年級皆高於一年級。在「每週閱讀課外書時間」此項目上,一、二年級分別和四年級達到顯著差異,四年級高於一、二年級。如表四-2、表四。


表四-2 「年級別」事後比較檢定表

※P<.05
3.以「學院別」為自變項進行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每週上網時間」(P=.018<.05)、「每週運動時間」(P=.000<.05)、「每週看電影、KTV時間」(P=.044<.05)、「每月購買課外書的金額」(P=.000<.05)此四個項目達顯著性差異,即「學院別」對此四個項目有顯著影響,如表五-1。
表五 「學院別」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表五-1 「學院別」變異數分析表

※P<.05
再以Scheffe法進行事後比較。在四個項目中,僅「每週運動時間」和「每月購買課外書的金額」兩個項目,各學院彼此間有部分達顯著差異。在「每週運動時間」此項目上,設計學院分別和理學院、工學院達到顯著差異,理學院、工學院高於設計學院。在「每月購買課外書的金額」此項目上,設計學院分別和理、工、商、人育學院達到顯著差異,設計學院高於其他四個學院。如表五-2。











表五-2 「學院別」事後比較檢定表

※P<.05
在此四個項目上,「每週上網時間」以工學院最高,平均15.18小時,人育學院最低,平均9.10小時;「每週運動時間」以理學院最高,平均5.04小時,設計學院最低,平均2.08小時;「每週看電影、KTV時間」以設計學院最高,平均2.31小時,人育學院最低,平均0.56小時;「每月購買課外書的金額」以設計學院最高,平均829.69元,工學院最低,平均325.00元。另外,有一項值得注意的是,在「每週社交時間」此一項目上,以人育學院最高,雖未達統計之顯著水準,但平均值12.60小時相較於其他學院的平均值和總計的平均值,皆多出近兩倍的時間。如表五。
另外,以「成績」此一變項分別和「每週閱讀教科書時間」、「每週閱讀課外
書時間」、「每週上網時間」、「每週上網找資料時間」、「每週運動時間」、「每週社交時間」、「每週看電影、KTV時間」、「每月購買課外書的金額」、「每月購買CD、DVD或電腦電動玩具的金額」等九個變項求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在雙尾(two-tailed)檢定下(P<.01),僅「上網時間」和「運動時間」兩變項與成績達顯著相關,且皆為負相關,如表六。
表六「成績」與其他變項相關分析表

※※P<.01
(二)討論
本研究為探討全人教育理念下,學生的生活概況為何,分別以性別、年級及院別為自變項,探討大學生在校園生活的安排,因此以大學生每週閱讀教科書時間、每週閱讀課外書時間、每週上網時間、每週上網找資料時間、每週運動時間、每週社交時間、每週看電影(KTV)時間、每月購買課外書的金額、每月購買CD(DVD)或電腦電動玩具的金額等九個依變項,利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考驗,驗證變項間的差異。
1.在性別方面
男生在每週閱讀課外書時間(F=5.301, P=.002<.05)、每週上網時間(F=31.283, P=.000<.05)、每週運動時間(F=19.859, P=.000<.05)、每月購買CD(DVD)或電腦電動玩具的金額(F=5.568, P=.019<.05)等四個項目均高於女生,且差異達顯著水準(表三),顯示男生在校園生活的安排上,在每週閱讀課外書時間、上網時間、運動時間;與購買CD(DVD)或電動玩具的金額,均顯著多於或高於女生。換言之,男生在大學校園生活多采多姿,在學習生活的安排上,比女生更喜歡課外活動及相關的事物,且不受限於客內書籍的閱讀。此外,男生偏愛CD(DVD)或電動玩具的購買。至於每週閱讀教科書時間、每週上網找資料時間、每週社交時間、每週看電影(KTV)時間、每月購買課外書的金額等五個項目,男女生則無顯著差異。
2.在年級方面
三年級和四年級學生每週閱讀教科書時間都高於一年級學生,且差異達顯著水準(F=5.981, P=.001<.05),而在每週閱讀課外書時間,四年級學生顯著高於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F=4.788, P=.003<.05),顯示一年級學生花在閱讀教科書及課外書的時間均較少。可能因初為大學新鮮人活動較多所造成,而四年級學生不僅花在閱讀教科書時間較多,在閱讀課外書時間也較多,可能原因與即將畢業成為社會新鮮人或準備各種考試有關;至於在上網時間、每週上網找資料時間、每週運動時間、每週社交時間、每週看電影(KTV)時間、每月購買課外書的金額、每月購買CD(DVD)或電腦電動玩具的金額等七個項目,各年級間則無差異。換言之,在校園生活的安排上,三、四年級學生每週讀教科書時間均多於或高於一年級學生;而四年級學生月讀課外書時間亦多於一年級學生。
3.在院別方面
不同院別學生在上網時間、運動時間、看電影(KTV)時間、每月購買課外書的金額等四個變項均有差異。經Scheffe事後比較,僅運動時間(F=5.440, P=.000<.05)及每月購買課外書的金額(F=9.308, P=.000<.05)二項達顯著性;其中在運動時間之比較上,理學院學生平均每週5.04小時為最高,工學院學生平均4.775小時次之,設計學院學生最低平均每週2.08小時,顯示設計學院學生課餘需花費較多時間做作業因而較少運動的時間;在購買課外書的金額之比較上,設計學院學生花費最高為829.69元,工學院學生為325.00元最低,可能與設計相關書籍之價格較高,或需訂閱較多雜誌、期刊有關;在上網時間之比較,工學院學生上網時間平均每週15.18小時為最多,次為商學院、理學院、設計學院,而人文教育學院學生最低平均每週9.1小時,顯示接觸電腦時間與所就讀科系性質有關,工學院學生花費最多時間上網完成程式作業、指定作業,或撰寫報告等利用電腦輔助完成學習活動;至於每週閱讀教科書時間、每週閱讀課外書時間、每週上網找資料時間、每週社交時間、每月購買CD(DVD)或電腦電動玩具的金額等五項則各學院學生無差異。換言之,在校園生活的安排上,不同院別的學生呈現多樣性,但僅理學院、工學院分別與設計學院學生在運動時間,及設計學院分別與理、工、商、人育學院學生每月購買課外書的金額有顯著差異。
4.學習生活與學業成績之相關
上網時間與學業成績呈負相關且差異達顯著性(r=-.150<-.007),顯示上網時間愈長的學生無時間關心課業成績愈差,運動時間與學業成績亦呈負相關且差異達顯著性(r=-.150<-.006),顯示運動時間愈長的學生成績也愈差,是否因運動過度反而無精神讀書,也可能因不喜歡讀書而花更多時間去運動;其餘各項則與學業成績無顯著相關,顯示學業成績不受每週閱讀教科書時間、每週閱讀課外書時間、每週上網找資料時間、每週社交時間、每月購買課外書的金額、每週看電影(KTV)時間、每月購買CD(DVD)或電腦電動玩具的金額等各項之影響。
由上述的討論即可發現,以時間分配的質與量(每週閱讀教科書時間、每週閱讀課外書時間、每週上網時間、每週上網找資料時間、每週運動時間、每週社交時間、每週看電影(KTV)時間)的比例來看,愈能適當調配合理且均衡的課內外學習生活與運動休閒時間的大學生,其學業成績愈佳。不過,學業成績不受每週閱讀教科書、課外書、上網找資料、社交等時間的影響;似乎顯示學生的校園生活並非侷限在與學習有關的活動上。換言之,學生的校園生活是全方位的、全人化的、注重和諧、均衡發展的。此即全人教育揭櫫的平衡觀點。所謂和諧發展,意指不偏頗於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層面。若學生專注於課業,而疏忽了人際的互動、體魄的鍛鍊、適當的休閒,則教育出來的學生將不算是是一個完整的全人。同樣的,花費過多的時間在遊樂或專業成長以外的方面,缺乏所應具備的能力與涵養,這也稱不上是一個真正的全人。全人教育的理念精神就在於鼓勵學生追求各方面的均衡發展與成長。以此看來,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園文化已隱約的在學生校園生活中找到可能的影響層面。

伍、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
本研究屬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以中原大學為例,探討大學生對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園文化的認知。為達此一目的,本研究採質性與量化的研究方法,首先論述現代化衝擊下的高等教育,通識教育的興起與限制,通識教育落實全人教育理念,及全人教育的內涵與校園文化。接著,以立意抽樣的方式,從修習通識課程的二百七十一個班級中,抽取二十一個班1050位同學,針對校園十大傳統活動及景點,以開放式問題蒐集資料,完成質性分析。此外,又抽取十二個班級的605位同學,以自編的「中原大學學生校園生活概況問卷」蒐集資料並進行量的分析。從質性分析結果來看,大學生對學校校園傳統和景點的知覺與評價大多持積極、正向的看法。而從量化分析結果來看,校園生活因大學生的性別、年級別、學院別,而有某種程度的差異,顯示學生的校園生活,因性別、年級別、學院別而有所不同。且學生的校園生活之上網時間與運動時間,分別與學業成績達到顯著負相關;但學業成績不受每週閱讀教科書、閱讀課外書、上網找資料、社交等活動的影響。由上可知,學生的校園生活,在學習生活上呈現多元的、全方位的、全人化的,注重和諧、均衡的發展。總之,全人教育下的校園文化已隱約的在學生校園生活中找到可能的影響層面。可見全人教育理念是有利於校園文化內涵的孕育並建構的。
二、 建議
(一) 在研究上
1. 研究對象:本研究因屬探索性研究,僅以率先推動全人教育多年的中原大學為研究對象,未來的研究可同時選取同樣背景的大學為對象,作校園文化差異的考驗、比較研究。
2. 研究工具:本研究以自編的「中原大學學生校園生活概況問卷」蒐集量化的資料,此外,以開放式問題蒐集「中原大學傳統活動與校園景點」質性資料。問卷部分基於研究目的需要而訂定,未作嚴謹的信、効度考驗、修訂,未來的研究,在問卷上,可作更嚴謹的編訂。
3. 研究變項:校園文化的內涵極為寬廣,本研究僅選擇傳統活動、景觀建築、校園生活、學習成就為重要變項。未來的研究可加入教師、行政人員、校長等相關的變項,使研究內涵更豐富。
(二) 在教育實務上:
1. 教育對象:由於不同性別、學院、年級的大學生在校園生活的學習生活與消費生活的安排與習慣,部分呈現明顯差異,因此,在校園生活的設計、規劃與推動上,宜針對不同對象,有不同的配套措施,不宜以不變應萬變,或一套規準法,通案實施。如此則全人教育的理念更能深植人心,造福學子。
2. 擴散效益:從校園十大傳統活動、校園景點的質性資料分析得之受是對象普遍持肯定、正向的反應意見。在全人教育的推動與落實過程中,可印發傳統活動與景點的心靈地圖、文宣資料,或掛置網路,以公告周知,擴散全人教育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2. 王淑娟(1999):麗水國小五年級學生次文化的人種誌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 王惠芝(1994):中原大學通識課程現況調查初步報告。中原大學共同科,未
出版。
4. 中原大學(2000):全人教育在中原。中原大學。
5. 沈清松(2001):台灣精神與台灣文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6. 李筱峰(1992):大學院校歷史教學改進之淺見。載於大學院校共同科人文課
程教學改進研討會論文集。
7. 李德仁(1998):香港全人教育成績報告。教育資訊,12月號,45-49。
8. 金耀基(2003):大學之理念。台北市:時報出版。
9. 吳天方、王國興(2000):建構學習形的校園文化。學校行政,8,20-24。
10. 吳清山(1997):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11. 吳瓊洳(1997):國中生次級文化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12. 吳瓊洳(2000):國中學生反學校文化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13. 李乙明(1991):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4. 周淑娟(1999):國小教師次級文化對初任教師專業理論實踐的影響。國科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8-2413-H134-008)。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5. 林治平(1998):以全人教育為本的通識教育及其落實─以中原大學為例。QQQQ的人生─全人理念與現代化。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中心。
16. 林治平、王惠芝、張光正〈1997〉:以全人教育為本的通識教育理念及其落實實施─以中原大學為例說明之。華人地區大學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1-252。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辦公室。
17. 林清江(1997):學校文化的設計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1,147-164。
18. 林淑瓊(2003):淺談全人教育。海軍軍官雙月刊,22(1),70-75。
19. 林耀堂(2002):全人教育的哲學基礎。收錄於生命教育叢書。台北:心理出版社。
20. 柯慶明(1993):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通識課程教學研討會宣讀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主辦。
21. 胡夢鯨(1989):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學通識教育改革芻論。淡江學報,27。
22. 教育部(2000):教育改革行動方案。教育部。程振響(1989):校園文化與青年學生的價值觀。江蘇教育學院學報,4。
23. 郭生玉(1990):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24. 張光正(1998):中原大學教育理念形成、共識與擴散─科技與人文融合之觀點。中原學報,26(4),1-8。
25. 張芬芬(1987):大學通識教育之理論與實施。淡江學報,25。
26. 張人杰(1994):校園文化與反學校文化。教育研究資訊,2(2),89-102。
27. 陳奕安(2002):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8. 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29. 陳奎熹(2000):學校組織與校園文化。台灣教育,594,2-115
30. 黃子騰(1981):我國高職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1. 黃坤錦(1992):從「我國大學生對共同科教學的意見調查」論我國大學教育之改進。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
32. 黃俊傑(1987):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挑戰與對策。載於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印。
33. 黃俊傑(1992):通識教育的意義與內涵。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通訊,3,24-30。
34. 葉啟政(1987):通識教育的內涵及其可能面臨的一些問題。載於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印。
35. 許育榮(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6. 楊朝祥(1998):廿一世紀教育願景─全人教育、溫馨校園、終身學習。教育
部。
37. 鈕則誠(1992):應用哲學與通識教育。載於大學院校共同科人文課程教學改進研討會論文集。
38. 詹惠雪(1993):我國大學通識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9. 雷國鼎(1975):教育概論。教育文物出版社。
40. 潘正德(1997):通識課程教師及工學院學生對通識課程設計之調查研究。中原學報,25,53-67。
41. 潘正德(2003):知識經濟時代的隱憂─一個人文的觀點。基督教論壇,2199期,7版。
42. 鍾蔚起(1981):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3. 謝淑靜(1999):高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4.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出版社。
45. 蘇薌雨、劉英茂(1983):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九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6. APEC(2000). Towards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in APEC. Report to the APEC Economic Committee, 2000。http://www.apec2000.gov.bn/.
47. Hull, J. M.(2001):談二十一世紀的全人教育。林治平(主編),中原大學宗教學術論文集(一),40-45。台北市:宇宙光。
48. Holistic Education Network(2003). What is holistic education? http://members.iinet.net.au/-rstack1/introl.htm.
49. Miller, R.(1996). The holistic curriculum. Toronto, Canada: OISE Press.





 
作者來自/210.244.25.28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留言     回留言版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