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系8723423 
---------------------
李明哲
一、權威論
在權威論當中,我們大致上能夠分別為普遍的權威以及明定的權威,普遍的權威是較為具公信力的,大多是經由多方認證而造成,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奧斯卡金像獎,音樂方面的葛萊美獎,只要受過這些獎項所認同的作品都會廣為大眾所接受,因為所有得獎的原因都會被發表,且評分的委員都會是在各領域有一定聲望的能人,自然會有一定程度的客觀性。而另一方面為明定的權威,簡單的說也就是較為制式的權威,「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是一句最有代表性的錯誤觀念,舊中國古老的觀念來說由於父母的養育之情造成了這樣的想法,有些子女就因為在這樣的一個權威制度下而任由某些不肖的父母所欺凌而造成了重大的傷害。這 樣的明定的權威或許是要讓我們知道父母養育的辛苦而感恩,或許父母一時的頑固我們能夠做禮讓,但在較為嚴重的事件之下這樣的說法卻會造成我們沉重的包袱,若做了反抗或許又會遭到週遭社會的不諒解。因此在思想漸漸開化的現今社會我們所要追求的便是普遍的權威,唯有在這樣的認證之下我們才能夠得到真正的道理。這裡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大家自從有記憶以來應該都認為恐龍的叫聲應該是威震八方的吼叫聲,無論是在電影或是各類玩具的製作上都給予我們這樣的刻版印象,也因為外型使然當然要是強大威猛的叫聲才能夠和恐龍相匹配。但是在近兩年內卻有考古學家研究恐龍的聲腔結構,卻猛然發現依照聲誤學的常理來判斷恐龍的叫聲應該是和貓科動物有些類似的,在發表的初期雖說有強烈的證據顯示其推斷的正確性,但卻一再的受到質疑,其原因其實都是明定的權威在作祟,大家寧可相信恐龍有著威猛的吼叫聲卻不願意接受科學方法的論證。由這樣一個有趣的例子我認為普遍的權威或許重要,但適當的保留一些明定的權威可能也會有意料不到的新感受。

二、實證主義
經由老師的說明之後,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實證主義強調的是To see is to believe 眼見為憑,也就是利用觀察的方式及客觀的思維來決定論點的可信度如何。這當然可說的上是盤古開天以來我們所能夠接受資訊的最主要途徑之一,但也由於過分的強調感官所直接接受到的訊息反而會造成許多判斷上的誤謬,在實證主義的發展過程似乎不需要太多的理論基礎來支持其可信度,也就是太過於相信人的判斷能力。當所有的人都相信自己是客觀的判斷之後,這就是意見分歧極不同學派樹立的開始,我們可以稱其為科學的演進。而科學的演進又可以分為「自然的科學」及「社會和人文科學」經由思考之後我發現實證主義多數是可以應用在自然科學方面的,雖說在演進的過程中會有許多的衝突存在,但是真理畢竟是真理,在科技的日益發展之下,錯誤的觀念不斷被推翻,衍生而出的是更加清晰的真相在眼前,具有不可否定的絕對性,但我所指的是以現有人類的知識而言,在不久的未來或許又會有許多的新發現因應而來。但是就我的想法來說社會的科學就不會有絕對的實證論了,人類的思考並沒有絕對性,應可說是相對性的,在不同的環境及教育的沐化之下所造成的思想會有相當的差異性,就中國歷史的世代交替來說,在仁政施行了好一段時日之後接踵而來的必定是專制亦或殘暴的帝君掌握政權。由這樣簡單的觀察我們可以知道實證主義在自然科學的演進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但在社會科學的發展史上卻又少了那麼些絕對性。

三、否證論(Karl Popper)
否證論在現今亂象橫生的社會中可說的上是相當重要卻又不斷的被忽視的一個環節,和前面的實證主義相較之下否證論有著比較強大的理論基礎,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否證論所能夠判斷的僅僅是事情的對錯而已,並不能夠對於問題有絕對性的答案。而就Karl Popper的理論中他推翻了歸納法的可信度,只要在成千上萬的正例之後舉出一個反例便能夠推翻之前所有的觀察,這個理論當然是正確無誤的,不過在人類的演進史上否證論可說得上是科學的原動力,但是在實用性上實證論應該會是比較出色的研究方式,畢竟我們可以由過程中獲取一些額外的知能。由於否證論的絕對性,卻反而遭到許多不明就理的地半調子所濫用,只要打開電視不管是議會或是國會殿堂我們都常常可以發現許多看似正確卻又存在許多矛盾的言論,人們常常忘了Karl Popper否證論的前提必須要有「理性」的存在以及具有可否證性,也就是要在具有令人信服的理論之下才能夠完全發揮否證性的功能,也就是對於現實的社會並不是如大家所想的黑天鵝白天鵝理論如此容易,但是在許多判斷性的思維上否證論絕對是有相當的功用存在的。

四、科技與科學
在字面上這兩個名詞具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但是仔細思考卻可以發現它們的相異處。從古至今的各個時期我們都可以由文獻中得到古人的科技發展,而科技的發展其實就是經驗的累積所造成的,它不一定是正確獲最佳的,卻明白的表示出當代所遭遇到的問題及時人的解決方法。但是科學的定義就不盡相同了,科學的發展並不祇是要解決問題而已,它必須是有強大的理論支持之下才能驗證是否正確,通常我們是利用實驗和觀察來達到目的。也就因為這樣的差異再利用科技解決問題時常會遇到瓶頸,在經驗的累積之下若遭遇新的困難可能會摸不著頭緒,但是利用科學的思維來解決問題,我們可以用理論基礎加上經驗的輔助來完成作業,因此科技可為科學的一部分但絕不可說科技等於科學。其實這樣的關係或許可以比喻為台灣教育體系的大學和五專高職的差異性,在此並不是指大學生較為高尚,事實上是社會的取向不同,在大學的教育當中所著重的地方是學生在學科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以便將來在職場上能夠活用自己的所學來回饋社會,但市技職體系的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方向便有些不同,他們的重點放在術科的熟練度及精確度,以達到在操作上所能夠達到的效能,也就是更加著重在嚴謹的做事態度,熟能生巧是他們所學的重點之一,因此在社會及科學的發展之路上科學及科技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功臣。

五、典範論
孔恩的典範論我們在中國從古至今每一個朝代都能夠看到其不斷循環的過程,這是在科學及社會的演進中解決問題的根本論點。其實所謂的典範也就是我們所在使用的常態科學,這都是前人所留下的軌跡而幫助我們對於事物做出適當的反應,也可以說的上是一個準則,它或許能夠對應99%的事件,但是恰恰遭遇到那1%的特例時便產生了危機思考了,開始對於先前理論做進一步的分析討論,當某些人有了一些新的發現之後,緊接而來的就是科學的革命了,進一步以新的理論基礎來創造新的典範。也就是這樣輪替的步驟造成了科學的進步。各時期的典範都會造就研究問題的方法,大多數的人都會遵循這樣的模式來思考問題,因此在每個交替的時期必須要有人跳脫出這樣的羈絆來尋求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創造出新的局面。科學中最注重的是懷疑的態度,也就是對每一個事物要採取保留的態度,仔細審查是否會有漏洞出現,如果有的話便評估突破的可能性,因此好的學問研究者和普通的科學家除了學識之外,主要的差別就是看漏洞即以不同的角度來切入問題,雖有許多的科學家已經把玩有的科學原理(舊典範)讀的滾瓜爛熟,隨時都可運用出來,但是遇到新的瓶頸就必須再問自己是否要再進一步做思考了。在商業上也必須要有這樣的一個角色來決定公司的成敗,也就是所謂的執行長(CEO),再商場上的機會是瞬息萬變的,如果能夠審視出他人所看不到的方向,就能夠掌握公司的營收,簡單的說墨守成規的公司是會被淘汰的,社會、傳統以及科技都在不停的變化當中,原先很流行或普遍被接收的東西或許都會在隔夜之後被捨棄,因此我們必須再某些時候跳脫世俗的觀念,創造出更適合現況的新典範,引領出新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
 
btm.gif (4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