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0146
---------------------
楊詠皓

一.實證主義

經驗→假設→檢驗→理論 (看得到的才相信)

當你提出一個假說或對待一個態度的時候要以怎麼樣的方法去支持它呢?可以 採用實證主義的方法去尋找證據來支持你這個觀點,然後用歸納法來歸納證明 你的觀點。然而因為你為了要確定自己前提無誤,必定會"趨向"尋找許多支持 你觀點的證據,最後你當然會說因為A因為B因為……等等,所以你的前提成立 。可是採用這種歸納法的方式往往容易產生偏頗,偏頗的原因在於你把許多主 觀甚或客觀事件當作自身主觀判斷的依傍,而就算是客觀事實也只是你主觀篩 選的丫!

既然歸納出來的東西不見得客觀,所以必須先批判你歸納的原則是否合理?但 是我在想很有可能連判斷歸納是否合理都不客觀。

我們用實證主義來批判我們不喜歡的東西,而常常用人類比較喜歡的方式來證 明自己喜歡的東西。先驗的東西不能擁有實證的假設,他接受的東西不需要證 據,他不接受的東西就用實證。

假設我上課時沒抄錯,老師是如上所說。我並不想鑽研文字,我想我也大概懂 老師所說的實證主義缺點,但是我打完第一段的文字感覺跟老師所說有點矛盾 ,所以還是要陳清一下。基本上我想不管是接受或不接受人們都很容易用實證 主義去論證自己的支持;也就是說當你接受的東西受到質疑的時候你會找證據 支持它,而當你不接受的東西受到肯定時你也會找證據去相信拒絕它。我猜老 師說的大概是指"態度"的問題而不是實證主義的"適用性",是吧!

舉例:我在上媒體實務與企業公關課的時候剛好看了一部電影。我覺得那是一 個典型的實證主義應用。雖然有點誇張:嗯…你有沒看過桃色風雲搖擺狗?故 事內容述說因為總統選舉前爆發誹聞於是他的危機處理小組聯合一位導演運用 關係及權力結合媒體宣傳企劃了一場"戰爭"。他們給了很多假的"客觀事實"。 使得人們去相信有一場戰爭而轉移對誹聞的注意力。如果不談手法與可能性, 可以發現人們往往一但相信一件事情後便尋找支持他的證據而忽略掉可能的漏 洞或許媒體工作者利用的正是這種實證主義的歸納錯誤去製造很多現象好讓大 眾去利用他們的歸納讓自己相信媒體所說的。

很多時候,因為事件太遙遠或很難看到全貌,因此往往流於只看見事件的局部 而失焦。因此在這個資訊充斥中對於很多不清楚的事情,我選擇觀察而不判斷 。或許這樣的態度會少了"自己"的看法,但是至少可避免漂浮於"客觀事實"的 洪流裡。

二.理性與權威

理性是反權威的,但不能反支持權威的權威。

何謂支持權威的權威呢?那是指不管支持權威或反權威時大家共同的前提,所 以說理性是建構在既定權威的理性,為什麼醬說呢?因為所謂的理性發生一定 要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包含了很多前提,前提的集合就是權威,而唯有承認 共同權威之後才能夠開始理性的討論。感覺很像就是如果你是要蓋房子都一定 要打地基而不管你是要蓋什麼樣的房子的道理是一樣的。而基於同樣的基礎(地 基)才能再來討論彼此的不同看法(房子)。

Ex.:那如果不遵守這個共同理性的話,會產生什麼狀況呢? 會變的好像說在 我的地基上跟你說:「你的建築要這樣蓋啦!」你回答說:「我跟你不一樣, 我是在製作飛機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兩個人明明在不同的位置上所以產生 不出交集。這也就是為什麼會變成當我在說某些事的時候你說:「你又不是我 ,不要把你的想法灌輸給我,我們的"系統"不同。」而這系統不同就是沒有相 同的前提。這個時候所說的話就容易流於相對主義:小範圍來說指的是人與人 的互異性,再廣一點的話變成觀念的互異,之於國家風俗跨文化往往就是因為 沒有所謂共同權威因此在某一國家可行的在另一國家可能行不通。所以要讓彼 此之間能夠進行理性的對談,權威是必要的。

三.孔恩-典範論

典範→常態科學→危機→科學革命→新典範

典範不是原本就在那裡的,它是人為產生的,一旦產生了就是一個大家所福音 的東西,產生的原因在於它必然能夠解釋當時的許多問題及符合當時其他的典 範或權威並能夠運用在實際上。但是大家所福音的不代表絕對正確再加上改變 使得舊典範會面臨許多的問題,在一開始面臨問題的時候因為人們相信典範而 會假裝那些問題不存在甚或扭曲事實。但是一旦久了,典範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產生了太多問題不再能夠用舊典範來解決時。便會藉由科學革命產生新典範 。革命比舊典範可解釋大部分的問題且可解釋所有舊典範遇到的問題。雖然不 一定比之前的更好,然而卻能讓人們更信服它。不管是舊典範或新典範的產生 是福音同樣的權威的。

例子:嗯…拿籃球來說吧!

在1891年的時候,並沒有所謂的籃球,而在草創時期的時候,是以足球投擲桃 籃的(舊典範)→但是因為桃籃的底部是封住的,因此每次投完籃都還得爬上梯 子把球拿下來,也許一開始並不覺得麻煩彈日子久了,不但很費力甚至影響比 賽進行(問題)→於是人們便把桃籃的底部挖掉,使的每次投完後球就能夠自己 掉下來→但是又遭遇到新問題了:球因為籃子沒有底部所以每當投進的時候就 直直落下甚至滾得遠遠的→於是便裝上網子使球落下的速度能夠被包住而減緩 行進。既然有了網子便把籃子的盆部去掉→之後又因為籃子的易損且失去本來 面貌(只剩下上框)→改變其他材質的框架,而框架改變後連接籃板的方式也跟 著改變。

我們可以醬子說,當舊典範發生問題而新典範產生的時候,不會在一瞬間舊典 範就被推翻,而不管就實際面或利益面來談新典範都不見得"絕對"比較好,特 別是對於那些在舊典範裡可獲得較多益處的人,但是隨著時間證明當越多人相 信新典範時,舊典範便會從主流退到次等文化甚或消失。這個時候新典範就成 為了典範。

四.支援意識 vs.集中意識

人的知識是怎麼獲得的呢?

在柏拉圖與米諾的辯論中,柏拉圖在尋找真理,「你知不知道真理?」「不知 道」「就算他找到,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真理」「如果他知道幹嘛去尋找,所 以找尋真理是矛盾的」

博蘭尼的個人知識理論裡用了集中意識與支援意識來說明這個尋找知識的矛盾 。人為什麼可以了解那些你原本不懂得知識呢?你或許可以藉由判斷去確定那 個新觀念是對的而另一個觀念你卻拒絕它。但是對於你不懂得的東西為什麼擁 有判定的能力。支援意識正是藉由默會的預知功能去了解集中意識裡的許多知 識。原因在於你的支援意識中有一個你認同的方向使得你決定以如何的態度去 面對。而默會正是這種趨向正確的能力。而每一種你得到的片段觀念累積變成 了屬於你的默會。默會往往是你明明知道但卻不可名言。

舉例:我一直很喜歡在村上春樹的四月某個晴朗的早晨遇見100%的女孩:「並 不是什麼漂亮的女孩……可是從五十公尺外,我已經非常肯定,她對我來說, 正是100%的女孩。……可是誰也無法把100%的女孩具體描述出來。」我一直相 信會有那麼樣的一個女孩並且一遇見就確定了,可是當別人在問你的時候你卻 沒辦法指出來怎樣的女孩才是你的100%女孩,那是因為你無法在集中意識裡說 出默會的感覺,因為一旦說出來了往往會失焦的喔。例如你說喜歡綁馬尾的女 孩、喜歡瓜子臉的女孩、喜歡細緻的女孩……等等。可是當人們說是不是就跟 誰誰誰一樣,你卻說不是。如果要把這種支援意識的"感覺"拿到集中意識來討 論只會繞著圈子團團轉而已。可是你卻可以說我在找一個100%的女孩雖然我不 知道是怎樣子但是一旦遇見了就知道是她了。

對於尋找知識而言也是這種感覺。而人們在創造新的科學時往往也是利用支援 意識的幫助促使自己做較寬廣推論而能夠趨近正確。所以人在學習到一件事之 後可以延伸運用到許多事情只是你沒察覺罷了。

五.本然興趣 vs. 終極關懷

本然興趣指的是當人對某件事情有著很純粹的興趣,而並不是為了什麼其他目 的才去做的,而作的本身便能因此獲得滿足。於是人們可因著對於某件事情的 本然興趣而對其獻身。而這種對於事情如此純粹的熱情是科學發展文化相當重 要的因素。一個社會對於終極關懷的態度很容易造成人能不能夠持續依著其本 然興趣從事科學的影響。因為如果一個社會對於終極關懷的態度是開放的沒有 比較或孰優孰劣的等級的話,人們才有可能對沒有"比較"特性的獻身展現其本 然興趣。因為人們極有可能為了自身的本然興趣而失去某些社會的必要價值, 如果再加上社會整個大環境的不認同,也許就很容易放棄其所鑽研的興趣。

Ex.本然興趣以及社會沒有等級比較的終極關懷可以促使科學的發生,同樣的 也可以促使人們朝著自己的興趣而發揮極至!拿Nike廣告中那幾個Hip-Hoop的 freestyle表演者來說吧:你能夠想像一個人一天到晚18個小時以上與籃球接觸 嗎?他們是不時不刻地與籃球黏在一起,沒在一起會覺得怪怪的,在一起就很安 心。而他們的每一個與籃球的完美動作結合對我們這些愛打球的人都是一個令人 驚艷的"新發明"。在他們的社會裡相對於中國並不會對於如此的歸屬感到非常低 等。而唯有尊重每個人的本然興趣且不比較等級的終極關懷才有機會發生心無旁 鶩的發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
 
btm.gif (4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