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幾次上課老師又對實證主義,否證論,典範論重新說明,使我對這三個思想有了新的體悟,所以我試著對三個思想分別說明,。
內容:
一.
實證主義:
老師對實證主義的論述:
實證主義強調客觀和眼見為憑,認為親眼所見的事實或曾發生的真實現象才是正確無誤的,所以實證主義論者往往是以舉例或曾發生過的事實來支持論證,但是採用實證主義的思考方式卻有缺失,例如眼見為憑這一點就有謬誤,眼見為憑對眼睛有問題的人該怎麼解決呢?眼睛有問題跟眼睛沒問題的人,親眼所見的事實並不會相同,所以就產生了謬誤,由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看出,實證主義的思考往往是比較淺薄化的,只要找出例子或事實就可以簡單的套用到自己的論點,支持自己的理論,所以社會上一般人也常使用實證主義的觀點。
我對實證主義的看法:
實證主義的基本定義是強調客觀和眼見為憑,從定義上看起來實證主義好像十分完美,可以輕易論證每件事並得到正確的結論,但其實只要我們深入思考就可以發現實證主義還是有缺失的:
第一.
如老師上課所說的,眼見為憑的定義對眼睛有問題的人是有謬誤的,有A和B兩個人,B是重度色盲,兩個人都看到紅色,在A的眼裡紅色還是紅色,但是在B的眼裡,卻不是紅色的,一個事實在眼睛有問題與沒問題的人之間,變成了兩個事實,所以就產生了謬誤。
第二.
實證主義必須要客觀觀察,客觀論證,講求客觀,但是在現實中卻發現客觀並不容易達成,也就是我們發現利用實證主義的人往往宣稱自己是客觀的,卻有不客觀之實,以下是我對此點的論證:每個人都有主觀意識,而自己的主觀意識很容易不知不覺變成了我們的潛意識或者是支援意識(潛移默化),所以往往我們在論證時,不知不覺我們的潛意識或支援意識會使我們忽略掉自己的主觀意識存在,使我們誤認為自己是客觀觀察,客觀的論證,而沒有客觀之實,造成客觀的假象,說明白一點就是完全客觀對我們而言是很難去達成的,如果我們是以客觀這麼嚴苛的標準來做為理論基礎,但是卻沒有對自己的論證有嚴苛的客觀標準,等於是自己給自己找路走,方便自己論證,而沒有厚實的理論後盾。
以上就是我認為實證主義的缺失
實證主義的應用
以新聞報導為例,我們可以發現新聞報導常常都是以實證主義的思考模式在進行,第一.必須要有現場影像(眼見為憑),第二.主播必須要客觀的報導事實真相,不可以有所偏袒,一般傳播媒體都是以這種思考模式在進行,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實證主義思考是充斥在我們生活的。
二.
否證論:
老師對否證論的論述:
否證論強調前提必須有否證性,也就是說用否證論論證時,必須預設有否證性的前提,否則對否證論而言,沒有否證性前提會得到沒有意義的結論,以上帝存在是否理性為例,上帝存在本身就是不可否證的前提,所以用否證論會得到上帝存在是不理性的結論,換言之,論證上帝不存在是否理性,也會得到上帝不存在是不理性的結論,而產生無意義的最終結論,所以以否證論看來,沒有否證性前提的理論,也不算是理論,此外用否證論論證並不能得到完全確定的結果,例如all
A is B,以實證主義觀點可以證明得到A
is B的結論,但是以否證論的觀點來看,只能證明A
is B不被推翻,並不代表A
is B,所以由以上說明可以發現,否證論是比較縝密的思想。
我對否證論的看法:
否證論在邏輯思考上,比起實證主義具有縝密性,因為否證論在論證之前,必須預設有否證性的前提,爾且必須對前提進行批判,不過否證論也並不是完美的理論,他還是有所缺失,以下是我的看法:
.否證論在邏輯思考上有很縝密的思維,但是在現實中,卻發現否證論帶給我們很多不確定,因為否證論最後的結論並不是個確定的答案,而是個模糊的結果,隨時有可能被推翻,會造成不確定感,所以許多人都質疑卡爾巴柏的否證論,在科學發展中否證論有扮演重要的影響嗎?因為如果科學家都是用否證論再做研究的話,會造成科學家沒有心理實像的支持,會對自己的研究沒有信心,因為否證論所證明的結論可能明天就被推翻了,也就是說否證論雖然有很好的邏輯概念,但是對於我們現實來說,否證論並不容易運用,爾且必須不斷地尋找可以推翻之前觀點的理由,使自己的理論更堅固,不但不科學也不夠實際,所以在許多現實情況用否證論,可能會有太過追求完美、不切實際的缺點。
否證論的應用
在許多法律的訴訟案件中,就可以找到否證論常常在其中出現,以例子來說明,發生了一件謀殺案,有兩個人有嫌疑,為A和B,但是A有不在場證明,B沒有不在場證明,
這時B方的律師就說,B雖然沒有不在場證明,但是也不能證明B是兇手,只能證明B當時有可能在場,就算在場也不能證明人是B殺的,到此我們先姑且不論兇手是誰,最後判決是什麼,但是我們可以發現B的律師是採用否證論的思考在進行辯護,B是不是兇手是個有否證性的前提,而B的律師認為B雖然沒有不在場證明,但是不構成B是兇手的條件,B是兇手的論調是可以被推翻的,如果今天B的律師是實證主義者,他可能就會說A有不在場證明,B沒有不在場證明,但是只有A和B是嫌疑犯,而得到B是兇手的結論。(以上是假設死者確定是他殺,且A的不在場證明是真的)
三.
典範論
老師對典範論的論述:
強調非線性的思考,以對討論理性爾言,典範論並不知道什麼是理性,但是知道以什麼可以較容易達到理性,也就是說典範論是不會著墨於定義理性,去討論理性是什麼,而是以另一種角度來看,用大家接受的觀點,來達到容易接近理性的目的,因此典範論就是以大家接受的觀點,來追求所要達到的目的,而不去管基本的觀點是對還是錯。
我對典範論的看法:
以實證主義、否證論和典範論來看,我個人認為典範論是最適合於現實的理論,怎麼說呢?就拿科學發展而言,典範論對科學的演進的推論十分合理,從常規科學中出現了無法解釋的事實,也就是危機的發生,接著就產生科學革命,建立新的典範,這是典範論對科學演進的說法,也就是說科學的演進,是照著典範論的模式在前進的。其實不光是科學,我們可以看見很多歷史事件都是照著典範論的模式在演進,像中國的許多傳統觀念(舊典範),在大陸淪陷之後,當時大陸的當權者認為中國的傳統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危機),於是發動文化大革命(科學革命),最後建立了與中國傳統不同的概念,共產思想(新典範),但是以邏輯上而言典範論比不上否證論,就像剛剛的例子,中國當權者不管共產思想是對還是錯,但還是發動文化大革命以達成共產思想的建立,
(典範論並不管基本觀點是對或是錯,只要是大家接受的觀點),所以典範論在邏輯上不如否證論完美,但在現實中確有著比較高度的實用性,否證論易流於中國常說的一句話”紙上談兵”,所以我個人對於典範論比較贊同。
典範論的應用
典範論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常常可以見到,因為我們中國注重傳統,往往依照傳統做為行事準則,而當大部分人開始人認為傳統不再是該遵守的,必須推翻,就會有革命性的改革,造成新傳統,像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最後是儒家思想得勝,成為中國的新傳統思想,而典範論的思想再中國許多經典也可見一班,像論語,紀錄了孔子的言行,後人只一昧把孔子的話當成至理名言依樣看待,卻沒有深知其道理,只知道大家這樣子做可以有較好的社會環境,比較能夠達到大同的世界而去實行,而這可能也與當時民智未開,大部分人民普遍未有知識所造成,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否證論在現實中確實比較容易為大部分人接受,因為根本上否證論就是依照大部分人的意見為基準。
結語
這學期修了老師的課感覺學到很多,因為以前我都沒有聽過老師上課說的許多思想和理論,寫報告也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思考,才能有所體悟,所以覺得學嚕不少東西,最後還是謝謝老師的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