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三丁-8822463
---------------------
高華旋 修課班級- 週一CD

修行與救贖期中報告

一.什麼是修行?

廣義來說,運用種種方式,克制自己的慾望,來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修 行。所以對每一個人而言,什麼是你的修行,修行的定義都不一樣;我覺得修 行是一種個人的、消極的、不快樂的,因為如果我很喜歡這件事情,那對我而 言它就不是修行了。

或許在現在的教育制度下,使得念大學已經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也因為如此, 很多人都是不知所謂的在讀大學,有人為了混畢業、為了得到一張文憑,有人 則是為了父母的期望念了沒有興趣的科系,如此一來對他們而言,念書也成了 一種修行,對不喜歡念書的人必須控制自己玩樂的慾望,對念了沒興趣的科系 的人,大學的過程更是煎熬。

對我而言,我是一個轉學生,以前我念的是建築系,當初我這個科系是我的興 趣也是第一志願,但等到真正接觸了才明白不是這麼一回事,我被不斷的作業 所帶來的身體折磨-熬夜與精神折磨-壓力逼的我喘不過氣來,當時的我還不願 輕易放棄,畢竟我還是對它存有抱負與理想,所以我一直到三年級才真正決定 離開,而這三年在建築系的日子裡,我為了追求美學上的要求、設計的技巧… 等,我也曾付出努力,但我更清楚明白的是我並不是一個在藝術上有天份的人 ,我也知道什麼才是適合我的,對於我而言,這是修行。相對的,如今我念的 是土木系,當一堆人在面對流體力學、結構學..等覺得很頭痛時,我卻是甘之 如飴。

老師你說:修行應該以『無欲』為本,除了『想修行』這種欲望外。我的解讀 是:修行應以『無欲』(克制自己的慾望)為本,除了『想修行』(追求某一件事 、一個境界,但自己並不能樂在其中)這種欲望外;我認為『想修行』是為達一 個目的,希望自己進步。我認為人如果以修行的態度來生活是不快樂的,因為如 果修行是快樂的,那這件事就是不修行是享受了;而且以修行的態度生活也是消 極的,因為你必須限制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但又要期許自己能更進步,我 覺得這樣的生活在精神上比在肉體上更是修行。

二.什麼是救贖?

救贖是主動關懷社會的,救贖是要拯救社會。我覺得相對於修行是個人的 行為,救贖的態度是做一件事情會想到其他人,救贖是為了別人。就像耶穌基 督為了我們而被釘死在十字架,為了替我們贖罪。就像基督徒會想傳福音給大 家,希望大家都可以得到赦免得到永生,希望提升自己也能提升別人。修行是 認為人可以靠自己提升境界,而救贖是認為人是能力有限的,必須靠神的力量 來幫助我們。相較之下,佛教的思想是偏向修行,基督教思想偏向救贖。

舉例說明,家庭暴力事件中,常常作丈夫的在毆打他妻子之後會懊悔萬分 ,他認為自己是深愛妻子的,可是就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我們認為他的行為 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了,他並沒有辦法靠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說人的 能力是有限的,必須尋求上帝來幫助他、改變他,當他真正悔改認罪,就能救 贖他。

三.價值現象學方法論

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可分為個人歸因與情境歸因,人對於事情的價值觀多為 個人歸因;人是主觀的,情境直接影響人。人解釋他的生活環境稱為現象場。

價值觀延伸出的行為就是價值現象學。老師課堂上舉例說:我們在看待一個受 侵害的女性時,有人覺得受害者是無辜的、是可憐的,也有人認為受害者活該 ,誰叫她自己行為不檢點,我們不去論斷誰對誰錯,但依照這兩種觀點,我們 可以說同情受害者的人是情境歸因,歸咎於受害者的人是個人歸因,所以由於 這兩種不同價值觀衍生出的行為(同情、不同情)就是價值現象學。我們在看待 一件事情時往往是主觀的,但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所表現出的態度就不同。

舉例來說,前幾天有一個很令人震驚的新聞,就是大學生製毒、印偽鈔的事件 ,由這件事可以說明了現在某些年輕人的價值觀傾向於不勞而獲,其實他們對 於法律也有相當的了解,但是這些高知識份子卻願意鋌而走險,而且他們不認 為自己的過錯有多大,比起真正拿刀殺人的流氓,我認為他們運用知識製毒而 殺害的人更多;相較於他們,在以往傳統的年代,所謂的高知識份子是以貢獻 自己的能力,發展社會、使國家進步,這就是價值觀不同,而導致不同的行為。

四.比較宗教學的心理方法論

佛教 基督教

人的能力無限人的能力有限

人治 法治

無我 有我

出世-無為而治入世-積極參與活動

因為基督教與佛教其背後的價值觀念系統不同所以有以上比較。以人生這 件事來舉例,以佛教來說:你這一世的好壞,是以你以前做了多少好事有福報 生在有錢人家,還是說做了很多壞事有業障,這一世必須還債,如果你多作好 事積陰德、消業障,苦心修行以成先佛,免墮輪迴,也就是說好人有好報。以 基督教來說,並沒有前世與來生,我們若遇上苦難,是神對我們的計畫,我們 若沒有信靠上帝,是沒有永生的,如此說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如果說現在有一 個人因為車禍而半身不遂,以佛教觀點,對事情的態度消極,會認為是因果循 環,是我的業障,此生不還,來世也是要還,而默默承受;以基督教觀點,會 認為因為神在我身上是有計畫的,即使我遇上了這件事,也是要我學習,是為 了我好。

五.社會的集體終極關懷行為

因為看到有人受苦,我們進而對他產生同情、悲憫,而有"苦難疑問"-為什麼 無辜的人會受苦?或者是去追求"神秘體驗"-靜坐、冥思、神通、通靈等。然而 我們也會想到是否有上帝、有社會公義的存在。老師舉例說:九二一的受難者 是無辜的,而那些清理現場屍體的國軍弟兄何其無辜!甚至有人因為心理壓力過 大而自殺。失去親人固然令人傷心,然而因這個苦難事件而受害的國軍弟兄更無 辜。因為有無辜的受害者,我們會問到底上帝在哪裡?社會公義在哪裡?

舉例說明,幾個月前曾有這樣一個新聞,有一位先生因車禍喪生,他的妻子認 為肇事者沒有受到應有的刑罰,為了抗議司法不公,帶她的小女兒自焚,妻子 因而喪生,而小女兒嚴重燒傷,對於這個事件,我們可以說這個家庭是無辜的 受害者,但受嚴重燒傷的女兒更是無辜的受害者,而其他的家人也是更無辜的 受害者,既失去雙親,年幼的妹妹又重傷,他們就是對社會公義產生疑問?但用 這種激進的方式去尋求答案,卻造成更大的悲劇!

六.以孤星淚來論證以上觀點

孤星類是雨果的名著,又名悲慘世界,我認為可以用這個故事來論證課堂 上所講述的一些觀點。

1.故事的主角尚萬強,因為姐姐的孩子挨餓而去偷麵包,坐牢十幾年,終於獲 得假釋令,出獄雖有一筆錢,但大家都鄙視他,沒有地方願意留他住宿,只有 主教米禮愛肯收留他。但他卻偷走了主教家的一座銀燭台,半途被抓到,警察 把他捉到主教的面前,主教不但沒有揭發他,還說是他送給尚萬強的,所以他 願意重新做人。那就是他得到了救贖,主教將愛傳遞給他,讓他明白只要誠心 悔改,就可以得到救贖。

2.尚萬強因為決定重新做人而努力生活,是一種修行,雖然他因為這樣的努力 而得到了名利,但這些東西並不是他所追求的,他不是以賺錢為樂,而是為了 使自己的人格提升而修行。

3.對於一直想要追捕他的警長而言他是個罪無可赦的壞人,但是對於他的員工 ,被他撫養長大的女孩而言,他是個好老闆、好父親,這就是價值現象學,雖 然警長也知道他已經不同了,但以他的價值觀來說他還是無法放過他,他是以 個人歸因來看待。或是以尚萬強偷麵包的事件來看,以個人歸因的人會說偷東 西是犯罪,犯罪本來就應該受刑罰,情境歸因則是說在這種年代大家都餓肚子 ,而且他是為了小孩子而偷東西的,並沒有太大的錯。

4.比較宗教學,尚萬強誠心認罪悔改,以基督教來說,他已經得到神的赦免, 但以佛教觀點,縱使他已認錯,但他還是免不了因果報應。

5.由這個故事我們會同情尚萬強的遭遇,他並不是因為犯了多大的過錯而坐牢 ,我門甚至會認為他是無辜的,但後來有另一被誤認為尚萬強的犯人,豈不更 無辜,這就是社會的集體終極關懷行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
 
btm.gif (4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