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寫得太好了,只可惜最後一點的後半應用亂寫..:P 只求溫飽就好這是『宿命論』,宿命論和預選論差太多了。
這次的報告內容我選擇了老師說的5個上課內容:
逍遙:
擁有這一種思想的代表人物~莊子,莊子的中心思想就是要體驗大自然中微妙
的變化,藉此反省自身,而這種人常常都是跟社會脫節的,也可以說是主張『
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種理論的人,所以這有這種主
張的人幾乎可以說都是有修行取向的人,他很注重自我的道德提升,他認為只
要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變好的話,整個社會可以不用法律等等的外在限制條件來
管理人民,這種就是擁有逍遙取向的人所抱持的態度。
心得:我同意老師的看法,我覺得古時候讀書人好像都是有這種消遙取向的
人,因為我們從很多歷史中的例子可以發現,大部分的讀書人都是先從自己
做好,從自身道德的提升後在進而當上上位者來實現幫助別人的理想,同時
一些皇帝的臣子也都會建議皇帝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或是希望皇帝可以做到
無為而治,與民無擾,簡單來說大部分的學者都覺得只有自身修養或品德的
提升,才能讓這個社會順利運轉,也就是偏向佛家的思想,很多個小小的好
,就可以成就一個大大的好,就是這種觀念。另外我們在古代也看得到很多
失意的文人,她們覺得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時她們選擇的都是隱居,也就是
不斷的提升自己,與世隔絕,這種就是標準的消遙取向,仔細去看看她們的
內心其實也是很不甘願,但是她們覺得無法改變整個大環境所以只好選擇改
變自己,我想這應該也是她們抒發自己的感慨所選擇的方式吧!
拯救:擁有這種思想的人基本上是將自我和他人區分出來,藉由和他人的對話
,來求得自身的滿足心安,這也就是有所謂的上帝或是一些鬼神的產生,另外
還有些擁有這些思想的人會希望扮演拯救別人的角色,而這些人往往都跟社會
結合,親自進入到社會中的每一個角落,去體驗和承擔別人的痛苦,體別人解
決問題,所以擁有這一種思想的人都相信也希望有一個能力無限的人物或是一
套完整的法律來管理人民或是這一整個社會。
心得:我也覺得拯救取向的人確實是有入世的想法,而擁有這種拯救他人想
法的大部分都是基督徒比較多,像在台灣很多基督教幾乎都是在偏遠山區設
立教堂,而那邊的信徒大多是原住民,我想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原住民算是弱
勢團體,她們缺乏這個社會的照顧,所以基督教的人覺得希望可以帶給那些
原住民一些讓她們繼續向前的原動力,而這些擁有拯救想法的人都是深入山
區去關心那些人而不只是捐錢給她們,去問問她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給她
們關懷跟希望。總之,拯救取像的人都是希望可以有一個健全的法律或是方
法來幫助這個社會正常運作,但是當這個希望無法達成時,她們會靠著自己
的力量來繼續幫助這個社會正常運作,去體驗,去感受這個大環境需要什麼
,而自己可以做到的有什麼,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這些事情,這就是擁
有拯救取向的人對事物所抱持的看法吧。
基督教的行為模式分析:
→基督教是有我的思想,所以主張人是確實存在的,可以有明顯的愛恨,也
主張對任何不平等的事物要用抗爭的手段。另外基督教也認為人的能力有限
,所以主張人和神要分開,人不可能成為神,而且如果想要成為神的話,那
就已經犯了基督教的原罪,所以人要借助神才能到完美的境界,也需要一套
法律制度來管理人民,對於慾望也只是抱持節制的想法(肯定慾望但是主張要
加以節制),另外也因為基督教認為人不可能靠自己達到完美的境界,她們都
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知道上帝的存在,所以都會進到人群中去傳教,希望藉此可
以拯救更多人,這是基督教所抱持的思想。
心得:基督教的中心思想是有一個全能的上帝,而人要藉由上帝的力量才能
達到完美的境界。從有全能上帝的觀點出發,我想到一個事情,人其實是很
脆弱的,即使在堅強的人,他的內心仍舊是相當的脆弱,尤其是當你孤立無
援的時候,你更會希望有一個全能的上帝來幫助你。這令我想到另一個事件
,當一個人經過大難不死之後,往往都會變成虔誠的基督徒,我思考其中的
原因:我想應該是當那個人在面臨苦難的時候,孤立無援,這時他的心理會
急需渴望有一個人能幫助他,陪伴他,而這時一個上帝的印象就從他的心中
浮現出來,不管他相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此時的他會相當依賴這一個提供
他精神力量的支柱,向祂禱告,祈求祂的庇護,藉此度過難關,所以等到這
個人度過難關之後,他便開始相信上帝,肯定上帝的存在了。
不過我有另外一個想法,人們相信上帝的存在,我覺得對人們有一些正面的
作用,譬如說:如果只有上帝是全能的,那麼人就要懂得學習謙卑;如果相
信上帝的存在,人們就能夠擁有一個精神的寄託,常常向祂禱告,向祂訴說
自己的困難,希望上帝可以保佑我們,其實都應該算是一種自我打氣,自我
鼓勵的一種方式,所以信奉上帝可以讓人們更有信心,應該說基督教給人的
幫助應該算是提供另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向,而這種方向可以讓人更有自信,
更有衝勁。
佛教的行為模式分析:
→佛教是無我的思想,所以是主張人不過是由一堆因和果所組成的,沒有愛
恨的分別,主張任何事都要忍耐。另外佛教也認為人人都可以成佛,只要有
心就可以,因為主張因果的存在,所以會有業的產生,而人的存在就是要消
除業,藉以減少因的產生,進而消除果的產生,同時也主張人和環境要隔離
,這樣才能盡量避免業的產生,不斷的自我修行來提升自己的層次,所以是
偏向聖人政治,由一個自我道德高尚的人來管理人民,形成一個人治的社會
,而佛教對慾望是抱持否定的態度,佛家認為否定慾望才能避免更多的業產
生,所以佛家幾乎都是主張要消除業,而消除業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遠離人群
,克制慾望,加以自我的修行,以求到達成佛的境界。
心得:常聽說佛教的人講說:萬物皆空,我現在終於能夠體會了。佛家的人
本來就認為人只是由一堆因果所組成,而我們人之所以要存在也是為了要消
除自己前世所造的業,或是之前所種下的因現在都要自己來承受這個因所產
生的果。所以佛家的人勸我們凡事都要忍耐,因為我們之所以會有這些不平
等的事情都是我們前世種下的因所產生的果,唯有承受這個果才能消除更多
的業而不會產生更多的因造成更多的果。我記得以前國中的時候,我有一個
級任老師,他是信奉佛教的,所以常常在上課的時候就會跟我們講一些簡單
的佛法,像是他告訴我們不要講髒話,不要亂罵人,因為這些都是在造"口業
",那個時候聽的是霧煞煞,不過現在仔細想想好像也蠻有道理的,從佛家的
解釋來看,如果你亂罵人等於是種下的所謂的因(別人可能懷恨在心),等到有
一天這個因結成了果(那個被罵的人逮到機會報復你),那這個時候你就要承受
這一個果了,而如果大家都不努力消除因的產生的話,可想而知的是這個社會
會有多亂,每個人天天不斷的生因,也不斷的產生果,而又不能承受自己造的
果進而產生更多的因,哇!這個世界真的會大亂呀!想到這裡,我想起我學過
的熱力學,裡頭有講過一個"熵"(音ㄉ一),這也是類似業的觀念想法,整個宇
宙的熵都是不斷的增加,是沒法消除的,只能盡量減少熵的產生。不過還好佛
家說的業是可以消除的,盡量減少因的發生,而果自然也就不會發生了,佛家
這一個說法也提供了我們一個希望,只要有心改過,哪怕是江洋大盜,只要放
下屠刀,也可以立地成佛。
傳統的資本主義跟現代資本主義的不同:
傳統的資本主義都是希望以最少的時間來達到設定的目標也就是如果8小時
可以賺200元,而目標是100元,那就只做4小時賺100塊就好了。
而現代資本主義則是希望可以賺越多越好,探究其原因應該是受到西方基督
新教的影響,基督新教主張的預選論:上帝是全能的,早就已經知道有什麼
人可以上天堂,而人之後的所有行為都無法改變是否被選的事實;所以信基
督新教的人就認為:為了證明自己是被預選的人,所以要盡全力去做好自己
的工作,要成為對世界有用的人,這樣才算是上帝的選民。所以也可以說現
代資本主義主張是要讓自己滿足自己的工作目的,而酬勞只是其次。
心得:由預選論的觀點切入現代資本主義的分析中可以很明白的看到為什麼
有現代資本主義的想法的人會有這樣的行為,在很多國外的電影,我們也常
常看到不只是資本家,我覺得外國人再很多方面都希望可以追求自我的實現
,讓我感覺到她們生存的目的不僅僅是純粹為了賺錢而賺錢,而是為了自己
的理想奮鬥,這在我們傳統中國人的生活模式裡是很缺乏的,傳統的中國人
只希望可以養家活口,冬天不會受凍,大家平平安安,即使只是辛苦耕田,
勉強只能養家活口也就夠了,從來不會有什麼偉大的理想,我想這有部分原
因是受到預選論的影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