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設四甲8733120
---------------------
何淳嘉

論點簡介:

一.電影鐵達尼號的自由救贖論

鐵達尼號的沉沒,所激盪揚起的不是愛情,而是自由的旗幟。

似乎人人都覺得鐵達尼號如此大賣的主因是建立於其纏綿悱惻

的愛情戲份上,因而將之歸類為通俗電影史上的一大票房標竿。但事實上,情感波折固然為此片中一個相當吃重的重點,但其所急欲表達鼓吹的卻不在於此。

     自由與盡責,則是超越了人類情慾的空泛,成了凌駕所有觀眾惶恐喜樂上的最高主旨。

     為何要以自由做為整部影片的主旨?當影片中的Rose開始步入我們眼前的影格之後,我們就無須這樣質疑。因為她是一個生活在規矩框框中的女人。一個生活在規矩框框中,被外界封閉卻擁有獨特自我的女人。

     所以當Jack以如此一個自由的孑然一身的狂放的姿態來到她眼前的時候,事實上就在對她做出一個自由的救贖。他展現了一個徹底的不羈與歡樂在她眼前,讓視見新領域的Rose開始實行對其無形囹梧的反動;她開始主動爭取自由,退去了束縛在她身上的衣冠禮教,赤裸裸的展現在觀眾眼前;挑戰了當時時代對於清白女性的禁忌,也挑戰了男主角對於藝術所秉持的堅持與視角。

     所以與其在落幕後悲傷起男女主角的既定分離,我們不如換一種說法:Jack這個角色在這部影片之中之所以重要,並不在於他跟女主角有沒有白頭偕老,而是在於他們所相處的在人生中如同一小點的瞬間,他對Rose整個之後生命的影響與改變。(在最後,影片帶到老Rose的床頭房間,鏡頭掃到她腿開開騎在馬上的照片,在當時,這樣的騎姿對一般的良家婦女來說,是一種禁忌)

     談到了自由,我們就必須講到盡責,一個同樣在這部影片中激動情緒卻又不同於自由的分野。在網路之上的相關評論倒是有評道:或許就是因為現代的社會太缺乏這種至死盡責的心態,所以導演這部片子的人,才想把這種在心靈上極度強壯的精神重新呈現在大眾的眼前。

     所以樂隊逃難至甲板之上仍不捨得分道揚鑣;船員指揮到剩下最後一艘救生船也沒有苟且偷生。在盡責的領域裡,鐵達尼號上的每一個人都遵守著自己的方針,滴滴答答的在巨輪之上演出一場與死亡搏鬥的責任交響曲。至死方休。是的,至少在影片的大半片段裡,至死方休。

 

二.存在主義

     關於沙特的存在主義,老師其實並沒有提到太多。所以,有關存在主義大概的解釋是:在西方個人是由自我完全塑造的文化前提之下,人要對自我負上完全的責任。但由於基本上單個個人對社會所能產生的影響力並不如人自己想像的龐大,所以事實上人是不可能真正對自己盡上完全的責任的,因此也會必然的在了解事實之後感到絕望與和整個社會革革不入的荒謬感。所以整個存在主義令人感到荒謬的部分是來自於個人對社會負責的這個觀念。

     講到這裡,老師也稍微拿了中國的道家跟存在主義作一個比較。即是中國道家的思想標榜的是自我只需對個人的修行負責,其所提倡的乃是個人的逍遙,並不需要對整個社會負上如此龐大的完全連帶責任。

 

三.藝術家(音樂家)的生命創作規律

     其實老師在這裡大多數討論的是貝多芬的生平,但是因為也稍微提到了其他幾位藝術工作者的相關創作歷程,所以在老師的言談之中,似乎連帶著某種藝術創作者隨著年歲增長而創作漸變的規律,故標題以此為名。

     比較貝多芬和盧貝松的創作歷史,兩者的創作早期都是充滿抗爭的。貝多芬的音樂是用聽的,在上課小小的聆賞時段當中,擁有著難以用筆墨形容的泉湧與澎湃;而盧貝松的電影是用看的。他的霹靂煞與地下鐵等早期的作品,充滿了法國知識分子對其政府滿懷批判,挺起了肩頭責任感的意味。

  而過了抗爭時期以後呢?老師所提過的「抗爭社會之後,最後又留下來什麼?」就是一個最好的引子。這時候藝術家們對社會的叛逆反動已經到了尾聲,在極盡的反對破壞規律之後,他們開始期待有愛,他們開始期待用愛與熱情來改變這個社會。所以貝多芬的音樂,從這個時期開始,少了少年時代的鏗鏘,多了些中年寬厚的溫暖和撼動;而盧貝松所營造出的電影元素(ex:終極追殺令、第五元素等)裡,也少了些冷冰冰的批判意涵,多著眼在呈現年輕的愛戀支點上。

     至於人老了藝術家到了晚期的時候該怎麼說?老師把這個部分歸類到逍遙裡面去了,當然的,也包含了另一部份,死亡之前所作出的,彷彿透徹人生一般的天鵝之歌。音樂家貝多芬所做出的最後一首曲子叫做天鵝之歌,而盧貝松的創作晚期,則作出了一部反問上帝究竟是什麼的聖女貞德。貝多芬的天鵝之歌,一反嚴肅常態的彷彿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在上帝的跟前逗弄,音符嬉戲玩耍,輕快卻不讓人覺得輕浮;而盧貝松的下一部創作,經過老師賭誓般的預言(笑),很有可能接下來所探討的就是世界有神或世界無神的問題了。

     究竟神對晚年的藝術家們到底象徵了什麼樣的意涵?藝術家們在幾近人生成熟的晚年,紛紛開始討論上帝對人類的救贖。是孩子在做完壞事之後,總得在母親面前實行的懺悔嗎?在這些歷盡了風華的晚年藝術家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

評論:

 

一.     電影鐵達尼號的自由救贖論

     贊成。因為人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其實最容易的就是被電影中所特意營造的「直接情感」所影響,而看不清影片主旨所要表達的真正涵義。

     其實與其說我現在所評論的是適不適宜以自由與盡責這兩個主題來分析鐵達尼號,不如說是我正在評論究竟應該以那一種眼光角度來判斷一部電影的內涵深度與通俗化。而一般人,又是以怎麼樣的一個眼光來看待一部電影?

     我記得我們系上一門叫作音樂與影像的課的老師曾經對我們做過一個要求。他要求我們每個人回去尋找一部片子,看完它,然後回來報告。但是他要求我們報告的並不是心得,而是分離整部影片的配樂、色溫、情緒、音效及運鏡所得到分析出來的結論,來觀察到底在什麼時候擁有哪一些的元素才能帶給觀眾創作者所預期的效果。

      雖然這個作業本身跟我現在所要探討的東西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我卻認為它們所必要的條件卻是一樣的。就是,在觀看電影的時候,試著抽離掉被整個主劇情走向所影響的情緒,開始以一個「分析者」或是「製作者」的角度來觀看這部電影。因為若是我們不能抽離掉被影片從頭開始刻意堆砌營造的情緒,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看到組成影片之中各個個別的元素;相同的來看,若是我們沒有辦法抽離掉一般電影劇情中愛情通俗的成分(真的是不可否認的幾乎現在十部片子裡有九部的賣點都離不開愛情吧),我們就沒有辦法看到製作者所欲表達的,隱藏在濃烈愛情(感情)背後的,其他深刻的呼之欲出的匿蹤涵義。

     所以單就觀察方法這點,我是相當贊成老師能力排一般人所眼見的庸俗,以不同於大眾討論的角度切入鐵達尼號這部商業鉅作的。而要是老師想討論的是你如此這般切入影片的角度呢?我想我就不能直接的作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因為畢竟我記得老師對作業的要求是以其方法來套用在應用之上,再來評判方法是非跟適用與否的。所以在這裡,或許並不適宜對切入的角度來做一個評判。

     但是,若是把這一個同樣的方式同樣的角度拿到另一部商業鉅片上應用呢?我找了一部也是耗資千萬的珍珠港作例子。先不談其他的角度好了,單就以同樣的手法撇去其中愛情的成分,我們可以以同樣的角度看到什麼?在觀看這部片子的同時,我可以很明顯的觀察到有別於愛情之外的一個主軸,盡責。這部片子也是以一個很大的篇幅在描寫各種身分職業之間對自己角色扮演的盡忠職守;該是對國家盡忠的軍人,就算知道自己此去不一定能回來了,卻還是毅然決然的為了保護國家,加入了特殊任務;身有殘疾的總統,在國家所有軍機大臣對著戰爭猶豫不決的時候,強忍著痛站了起來,鼓舞大家背水一站,勇敢與敵抗戰的決心。所有的角色在這部片盡責的這條主軸上,都位置分明的發揮得淋漓盡致。

     所以基本上單就方法論,我贊成老師的論點。但如果談到每部影片的切入角度,我想也當然而然的可以針對各部片子的特性,以最適宜的角度進行切入(也就是說,並不是每部片子都得拋掉庸俗的部分才得以看清全貌),才是老師在上課教導這樣一個評論方式所希望被發覺的本意吧。

 

二.     存在主義

     記得高中的時候不知道哪一本歷史課本就曾經小談過存在主義,或許課本也說得不夠清楚,那時候對存在主義的直覺印象就是:這個世界早就應該這樣以存在主義的主旨來運行了。因為當時對存在主義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自己對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而那時候彷彿也很簡單的認為,對自己負責不影響到其他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上網小查了一下存在主義的簡義,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在不確切了解我們投身生活和作出決策的後果對我們和他人有什麼影響的條件下,被迫投身其中作出決策。

     來稍微提一下最近政治圈鬧得風風雨雨雞飛狗跳的「私德」問題好了。究竟一個公眾人物的私德要不要對社會大眾負責?若是嘗試以存在主義的眼光來看好了,要是是公眾人物那種關起門來自己做的事,要不要也清清白白的給大眾做一個交代?要是以我高中對存在主義所秉持的幻想的話(笑),我可能就會說不用交代。我會說:交代什麼呢?那可是私人的事。基於自己要對自己負責的原則,我既然選擇做了這樣的事,而且我選擇了在自己家裡房間做,就算我被抓包,那也是我們兩家自己的事。所以一般人只要自己負自己的則,哪有那個權利知道我家零零碎碎的家務事。(意思即是我可是對自己付了全責呢)

     但是要是一旦開始以現在所暫且了解的存在主義去思考,好像卻又不是那麼一回事。要是往廣遠一點推,當初既然我下了決定偷了個情,就算發生的地點就在自己家裡,我也應該計算到被發現之後所可能產生的後果,可能我的伴侶當場氣不過就拿了電話撥給雜誌社,也可能雜誌社的記者就秉持著這套存在主義推廣到當初他下了決定當記者就是要實踐新聞自由之類的主義延伸………,繼續一路推展當初那個決定所應該負擔的後果下去,我發現一個決定所應該負擔的社會責任好像是無窮無盡的。但就算照存在主義推論的好勒,一個人的社會責任彷彿如此巨大無窮無盡的推展,到底在實際的狀況上他能影響到這整個連續的循環幾成?

     所以照老師上課講的講法想起來,存在主義彷彿是我們個人社會責任的自行巨大化,所以才會導致到最後那種發現個人對社會影響力不及想像的荒謬情況產生。不管是在好的方面還是不好的方面。

     所以總覺得存在主義好像無論實行或不實行下去都充滿了過與不及的奇怪謎思,雖然這跟判斷老師所提有關於存在主義的看法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我也必須贊成老師所講到的,有關於存在主義實行下去所導致迷惘的說法是相當正確的。

 

三.     藝術家(音樂家)的生命創作規律

     不知道為什麼在看到這樣的生命創作規律的時候,我想到的卻是過去國文課本裡所描寫的中國古代詩人。已經想不起指不明白確切的是哪一朝哪一位文人雅士,總記得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好似頗有不少這種少年力求改革、中年熱心治國卻到(中)晚年鬱鬱不得志因而放諸山水的文學才子。或許白居易就是一個彷彿的,似乎可以稍微貼切的例子。

     或許白居易少年時期的力求改革我們無能視見(抑或是隱於其詩文之中,又抑或只是我不甚清楚而已^___^|||)。但是其中年時期的敢於直諫,導致被貶官;甚至在老年的時候放意詩酒,自在逍遙,都跟老師所說的分類有若干的符合。

     其實,討論這個議題裡面最大的問題點是,老師這堂課所教導的,是一個比較偏「虛」的音樂鑑賞(再加上人物的創作歷程分類)。而現在我所使用的創作歷程分類,雖然跟音樂鑑賞比起來是一個比較「實」的東西,但畢竟它只是單純在某種情況之下的「一部份」分類而已,根本不能當作一個學說來判定;而就算套用在其他某些例子上足以使用,也不能就這麼篤定的判斷這個分類的適合與否與是非對錯。我只能說,至少我贊同老師將降子的分類使用在老師所舉到的實例上,而套用在我所舉的例子上,就算能有部分符合,但其所應該判斷的結果卻也已經模糊掉了(還是應該說根本這種分類就是不足以給予決定性的判斷呢)。而在舉完例子之後,我只能給予這個議題這般的討論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
 
btm.gif (4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