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四8731177
---------------------
林詩涵

在參加完聖誕節前“佈道大會“的合唱團通識活動後,對於每次都會有的「見証」例子,不論是正在會場上或是結束後的回想思考,總是覺得心裡很不舒服。不舒服的理由,是因為我不贊同在這樣大型的演講活動會場,變成個人情感舒發的管道;活動結束後,則是想到,今天的教育水準已有相當高的比例,但社會上還是有很多,因家庭因素而造成一個人成長中的陰影的案例仍不斷在發生,而感到難過。

這樣的活動都會有「見証者」將其親身的例子拿出來與大家分享,而且最後總會有牧師帶領大家作禱告,告訴我們:耶穌愛人。半強迫去聽講、與教徒一起作禱告的活動,個人是不太能夠認同。這次除了教會在最後一樣會有的禱告之外,我還覺得當時牧師所說的話,其實讓大家都知道,其入教會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可以發現每位閱証者的身後,總是帶著令他們身心受創的故事,他們的兒童時代生活,充滿怨恨與不快樂的回憶,而這大多來自於家庭、父母親的影響。這在社會上也可見得許多類似的例子,所以,我認為家庭教育的影響力,遠大過學校、社會教育。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大部分是模仿自父母親,整個家庭環境在在影響了一個人的成長、心理及未來的發展。我對他們背後的遭遇是絕對的相信與同情,也很佩服他們能在自己的努力之下,修行、提升。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憑修行與慈悲來改變自已,不論是否是藉由哪個宗教的修行。

那天牧師提到他自己的過去與入教的經過,他沒有信佛教的原因,是因為他怕他所作的修行,最後還是不能得道,不一定會成功。而耶穌基督就在身邊,只要信仰耶穌基督,個人就可以算是得到救贖或已經得救。

他到現在,一個經歷過許多風風雨雨的人,看似已經把世事都看的透徹,卻還是說出這樣的話,我個人覺得他還是沒有悟道,沒有真正用心體驗生命。佛說:「法身比肉身重要得多。必須藉修行才能使涅槃成為眼前可得。」活的佛法不是整座藏經樓或是整套啟發人心的演講錄音帶。活的佛法是佛的行住坐臥____以及你自己的行住坐臥____表露出來的覺心專注。這與並非身穿袈裟或剃度出家,就算是修行者的道理是一樣的。會認為「比較容易得道」或相信耶穌就是得到救贖,這不是真正在心靈上得到覺醒,這只是把自己投入另一個團體,藉由團體的力量,求得心靈上的慰藉與補償。

馬克思說:「宗教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狀態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思更提到:「人的依賴感,是宗教的基礎。而這種依賴感的對象,亦即人所依靠並且人也自己感覺到依靠的那個東西,本來不是別的東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對象。」基督教利用人的依賴感,強力建造出耶穌的形象,不求人的內心的修行,卻只求外在經由儀式,在形式上的轉變,這是很危險的。

馬克思的無神論只是西方傳統宗教超越現世神祇的否認,但並不否認最高(至上)事物的存在。他認為,人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的事物,是人群最須關懷的對象。即使是不同信仰,他們之間的最根本原則是,對話要先從自己內心開始。我們能不能與與別人相處,首先要看我們能不能與自己和睦相處。追求首睦的第一步就是退回到自我,使自己的情感、觀念、精神狀態等各層面達到和諧。所以專注觀心是很重要的。徹底改變人性,或「自我變更」,從人群脫胎換骨成為新人。

總言之,其實都是如何調整生活態度,亦即在實際生活中獲得領悟。宗教之所以存在至今,也必有其存在的需要。修行者選擇什麼樣的方式修行,最後都必需回歸到「面對自我」這個層面,其間要有正確觀念,才是真正的修行。 

 

p.s.這不是狗腿!所以放在p.s.,老師可以打完分數後再看~~P

最後還是謝謝老師這個學期的引導,這是個很不同於其他宗教課的課程,也讓我有更多的思考方向。但是請老師在期中考後的課程還是要能「正常」講課,因為我本來還蠻期待老師原本安排的課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
 
btm.gif (47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