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系四年級-8751148
---------------------
許育瑛
1-1:老師:(以眼見為憑來探討理性)
理性是眼見為憑嗎?我不斷收集資料來驗證理論,那麼這些資料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這些就可以說是理性嗎?眼見為憑受前題所影響(例如:某黨派人員罵××是妓女,我們看見他罵她,但是,她真的是妓女嗎?立委事件佔報紙篇幅一大版),在bbs上的人,常常看見一些公佈的言論,但是,他們所看見的言論就是真的事實嗎?其實bbs上的人,常是資料收集者而不是整合者,只是把資料收集起來,並沒有完全消化吸收,因為bbs上的資料常是扭曲的,所謂:「事出必有因,無風不起浪」並不適合在bbs上,老師上課說:眼見為憑絕對不理性,理性是你必須堅決反對眼見為憑。(我確實聽到這句話於12月13日3:47分)
1-2:我的想法:
我覺得老師所說:眼見為憑絕對不理性,老師說這句話時已失去理性的思考了吧!我不是有意批評,當然我會舉幾個為例,來告訴老師一句話:「事情無絕對,有很多事情是大多數、可能,但是即使我們是聖賢、諾貝爾得獎者,也不能說某件事情、理論,絕對是如此」如果說出「絕對」的人,已陷入自我主觀意識,也就是喪失理性批判;當然我是很善良的人,已為老師找到台階了,(畢竟我能否拿到獎學金還在老師的理性判斷中)老師說這句話-眼見為憑絕對不理性-,主要是為了引起我們思考的動機,去想一想,理性與眼見為憑的關係。
以科學而言,常常以眼見為憑來當作理性的探討方式之一,可是在某些時候眼見為憑的確是一種不差的方法,例如:我把10公升的水倒入8公升的水瓶中,我看到水滿出來了,我知道10公升的水一定比8公升的水瓶大,在數據上我看到答案、在實驗中我看到答案。因此眼見為憑是可以使用在有依據之下的實驗,然而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人本身思考及認知的程度。如果人本身毫無前備知識、也沒有實驗的態度與方法,那麼即使做了倒水實驗,也不知道實驗結果是真的、還是只是實驗者玩弄的小技巧。這個世界學習有許多方法,沒有任何一種是完全適合一個特定人。好比老師所說的bbs亦或是網路文章,這些是親眼所見,難道是事實嗎?結果不能說全部都是假的,也不能說全是真的,因為事實可以造假,而也有可能(注意:只是可能)弄假成真。某些媒體常常有call-in民調,這些所言難道是真實符合民調嗎?例如:報上公開民意調查80﹪的人支持某總統,這個數字是眼見為憑但是真的可信嗎?其實常常寫的人不是存心欺騙也不是惡意寫錯,而是民意調查抽樣的方法罷了。如果民意調查所調查的母群體皆是總統班底,那麼80﹪的人支持總統的確是眼見為憑,因為它的確調查出的是總統班底中支持的人數是80﹪,也有可能調查5人中支持的是4人才造成80﹪高率。(另外20﹪大概是心底暗恨,跑票吧~
just kidding)所以母群體則非全國人民,只是抽樣的人數。這樣親眼所見的依據也是需思考的,即使1+1=2,也是事實。
我不是統計系的人但是學統計學的人應當能知道這個道理,不過我仍希望以數學的方式來表達我的某些想法,來告訴別人我為什麼會這麼想,雖然不一定正確但是,至少不是天馬行空、其來無因。所以,我以為老師所言: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等親自感受到的,不見的全是真的,但是也不是全是假的,是否為憑全賴於事實的真相,而老師所說眼見為憑受前題所影響,的確如此,就像廣告一樣,眼睛所看到的不全是事實,但是一般大眾仍是受此影響頗深。
2-1老師的說法:(以三段論證、前題來探討理性):(451)
因為A=B,B=C,所以
A=C,舉例:好人(A)是回教徒(B)、
賓拉登(C)是回教徒,所以,賓拉登(C)
是好人(A)~不成立。以三段論證來討論理性,需以前題為依據,也就是要注意前題,從邏輯上,所有A是B,但是只要有A1不是B,則所有A是B則不成立。人不可能收集所有資料,所以,永遠要批判自己的前題是否可靠,才是理性。所以,科學家需以前題為是否有「可證性」為前題,例如: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是上帝要他掉下來,這句話不具可證性。
科學是理性的對象,有倫理的標準,一般人實驗與前題不同則覺得應丟棄前題,其實不然。
人如何理性?承認自己不理性,理性非人類心理的實向,是因人類非走規則而是走一致性,會相信三段論證者是走一致性,人是否接受三段論證,要看與自己生活經驗是否有關。人的心理運作非外加式,如何使人理性,(似循環論證)去思考如何讓人理性。心理實向:人的思考需趨於心理實向才是理性,如何讓人達理性才是理性,人的心理一致性走向相同的狀態,人的先天能力會趨向一致性,共同承認一件事,唯名論說事件上沒有任何一個名詞可以代表一件事。
2-2我的想法:
其實,我於此贊成老師所說:「人不可能收集所有資料,所以,永遠要批判自己的前題是否可靠,才是理性。」就如同每一件消息、新聞不是道聽塗說,而是去探究消息的來源、找出為什麼?這也是目前學生最不會的技能-勇於問Why-尋求前因、造成的因素-結果。但是所謂的探究前題也不是全部都去批判,這樣就會成為只是批評者,而沒有建樹。我特別探討三段論證的理論,主要是因自覺有助於思維模式的養成。但是我非照著規則走,而是藉由三段論證來討論理性的思維。
因此既然老師多舉反證,那麼我舉一個正例來引述我的前言:
人(A)都會死(B)→A=B
蘇××(C)是人(A)→C=A
所以,
蘇××(C)會死(B)→B=C
於此正例,我們可以看到,前題的無可否認性,人都會死只是早晚罷了(我們之於常識告訴我們人會死,而且找不到例子反證人不會死),即使日本人瑞-金婆婆、銀婆婆,高齡過百,誰敢說他們可以萬歲萬歲萬萬歲,因此前題設證無可致疑,此此三段論證成為正例。我必須借用一下心理學名詞-功能固著(Functional
fixedness),也就是說人們對於熟悉的物件使用會限制於該物件原來的固定用途,因而在新情境時不能有效運用該物件其他可能功能來解決問題,換句話說:人們侷限於某物件一般的用途,難以突破,使得概念上的「盲點」成為知覺盲點,這也就類似老師所說思考僵化。之所以舉此例與以下反證有關
◎
三段論法:
試著解決問題的某些型式思考視為推理,希臘哲學家亞理士多德首創三段論證,他希望經由界定陳述之間的邏輯關係,以便導出有效結論。(我們想一想為什麼亞理士多德創三段論證法,實在是天時、地利、人和,因為十八、十九世紀(時間)希臘是城邦國家位於小島四周環海不易有外界入侵(地利),其鄰國斯巴達則處於戰爭期間無暇入侵雅典,雅典有500人議會的民主政治,人們最喜歡的活動是演辯(人和),當時人們最崇拜的英雄不是善戰的英雄而是有智慧有思考的哲學家,有了如此天地時之合,亞里士多德又以善辯為名,因此而造就三段論證)。
其實每個人可能有概括、抽象意味的邏輯型式,但是常常在真實生活受到兩項因素影響:1.前備知識,你最先接觸的特定知識。2.你能夠運用的資源-無論是隱性/顯性。
三段論證舉例:
前題1:所有馬達的用具都需要石油
前題2:汽車需要石油
結論:汽車具有馬達
看來,結論正確,但是已失去理性思考,落入思考僵化,只是一種三段論證模式運用錯誤,因為犯了最大繆誤-前題1無效論證。許多人往往只看結果有效,就誤判這個論證有效,由於我們的前備知識告訴我們車有馬達,因此我們會忽略驗證前題是否有效,忘記不是所有馬達用具皆需要石油,像發電器、抽水機…等,這個結果顯示人們常常展現「偏見效應」,也就是人傾向於判斷他們同意的結論有效,並判斷他們不同意的結論無效,我們往往因為他人的結論合乎我們的心意或前備知識,於是就放鬆對前題的檢核,使人容易淪於不理性,且使人走規則性而非一致性。
再則,人也常重複使用過去成功經驗,用於現在則非適合。
例如:
你常常看見天空烏雲密佈,隨後下雨,因此你走向規則性、得出結論:「天空烏雲密佈,就會下雨」但是我們也曾遇見晴天下雨、或是天空黑鴉鴉、打雷,你帶著雨傘出門,卻沒有下雨。這也就是人走規則性而非一致性的,已習慣讓過去來通知你未來的腳步。
理性需建立於前題正確,鼓勵人勇於思想,評論而非批評,評論是告知錯誤、並說出原因、方法,結果,批評是只流於口沫之爭,也就如師說如果你為了要達到理性而不斷批評則無法達理性。人要努力朝理性大大走,而不是成為理性,因為人不可能成為完全理性者,人於生理因素可能有荷爾蒙作祟、心理因素可能有思考模式僵化、功能固著、偏見經驗、規則性思考…等,所以人要成為理性除了承認自己不理性,並朝理性走之外,也需要勇於思辯。
3-1老師所說:(以心理實向、社會價值觀論理性)
科學家透過典範論(常態科學歷史型態,以常規看待科學),科學家形成假設是為驗證隱含性資料,典範論造成科學的危機,於是有革命產生,形成常規。牛頓力學讓物理學家產生新典範,科學家透過相信典範論來相信自己的研究。社會上有許多事情是以價值觀、或信仰為則而非理性,柏拉圖理想國中說:需留下優良品種。然而人沒有一定資格去批評或分類,我們認為人沒有資格去分類,即是一種價值觀,在心理實向思考模式中理性需服於某種權威才會達理性,權威有明定權威,例如:三民主義基於民有、民治、民享….。普遍權威:人從事某活動產生。
3-2我的想法:
人不同於禽獸是人多了思考、倫理、道德,有時倫理、道德成為枷鎖,限制理性,最常見的是家庭暴力案,我們明知不可為,人沒有權利剝奪他人生活的權利、人有免於恐懼、自由的權利,但是往往家庭暴力案一再衍生,仍是由於倫理觀(天下真的無不是的父母嗎?)我們朝理性思考知道此事不合前題,但是道德、倫理觀使我們囿於侷限,再則若是理性缺乏道德觀,那麼就是理性嗎?不是,因為你若如是想,那麼天下就會道德敗壞,人只顧著以理為出發、缺少了信仰的真誠、道德的愛,也更由於人非完全理性者,所以,更需要道德、倫理、信仰來引領我們走向理性。
再則權威無絕對、唯有相對權威,人會因為相信某種條列式權威,乃因為人心可能缺乏安全感與自信,因此人會選擇相信權威,來確保不犯錯、或與他人相差不遠,當然並不是鼓勵他人反抗權威,就像是法律也是一種約定成俗的權威,基於法律我們有了普遍遵守的規則,從小到社會我們就是生活在一種規則下,我以為人不一定要完全突破規則,但要懂得創新自我風格,即使是規則也是個人性。
所以,理性是以鼓勵思考來賦予個人新生命。
4-1老師所說:(由於此段老實說我並不是非常清楚,因為老師只用了2堂課來詳述,恕我愚昧,無法心領神會,只能就我所知予以發表,若是寫錯還請見諒)
老師舉了四種思考模式:
1.
序列式思考:希臘式思考,以邏輯推理為主軸,若p則q,人固著於序列式思考。
2.
列舉比喻式思考:中國古代,以直接比喻為例,例如這個社會很糟糕,是否代表人心很糟。
3.
反合邏輯:佛(釋),促使思考跳出原本層次。風動、禪動是心動。適合心理思考模式,每個人被成見控制生活思考。
4.
可對應邏輯:基督,個人修行與社會正義無法相互化約,社會正義化為
個人修行有利於解決人力有限。人力有限下使用主觀、共通、建構思想。
社會有矛盾,如果一個大家都覺得的好人,在社會上可能是壞人。
5.
非對立邏輯:如果每人皆無罪,才能審判他人,那希特勒是沒有人可以審判。個人修行有時違反社會正義,例如:大陸很窮,我們台灣拿錢救濟,但是大陸將救濟金拿去研究核彈。
4-2我的想法:
1.針對序列式思考我不再說明,但是我要說明的是若是一個普通人能應用序列式思考於生活中其實已經是在學習思考了,因為一般人多是走直線思考路線,也就是連遇到岔彎,即使是正路也不走。
2.列舉比喻式思考是否就是傳統的舉例、引用例證,形成問題或是找出問題所在,以打比喻的方式來說明自我假設?這個方法似乎只適合於前題正確、例子是符合理性下的思考模式。
3. 反合邏輯則是以鼓勵他人跳脫個人思考為主,以傳統佛釋道為例,最常見的是心靜則寧,心不靜則物有所動。但是心靜真的寧嗎?人囿於前因、後果,又身為萬物之一,是否真能跳脫,不得而知,若非有所感何以有所悟,所以應是致力於悟吧!
4.可對應邏輯以個人修行與社會正義無法相互化約,然而人無完美,如宗教所言人皆有罪,因此雖鼓勵他人修行但是仍免不了自身罪。只能力求減罪。
但是無論人是否有罪,也不是由他人獨斷,而是與社會正義有關。
5. 非對立邏輯如果每人皆無罪,才能審判他人,那希特勒是沒有人可以審判。社會若缺乏秩序,全以個人修行為依據,那麼社會何來正義?若是只有完人才能審判他人,那麼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沒有權利去審判,因為人生生來有罪,那麼社會會因每個人不同標準,而無法達一致性。
無論是哪種思考模式,皆可能有其標準及依據來引述,但是針對老師課堂所說的我們基於題目順序回答問題是囿於框框型式,但是,我覺得我們並不是囿於思考框框,在某些層面上我們是依著計劃型式、以更有利於思考方向的方法來完成一種紙上作業,使他人能以清楚的方式來得知我們所要表達的訊息,假使今天我們皆以個人思考模式或自我語言模式來表達我們所想闡述的意義與想法,即使我們再有理性、再富創造力..等,也是徒勞無功,因為只有自己才懂得語言方式,是無法深入人心引起共鳴。也唯有動人心弦的論點才能有琴瑟和鳴之機會。否則只好孤芳自賞了。
特四甲8751148許育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 [目 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