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
天上、心內的上帝:
l
SUMMARY:
老師的定義:
天上的上帝:將上帝視為一種正義、真理由其來決策自己,為得上帝救贖。過去,強調的是上帝為一個客觀的真理道德源頭,神學家努力思考這個源頭應有什麼樣真善美的屬性,人類了解這種真善美的屬性後,產生向上的心,努力追尋與這種『天上的上帝』屬性相符合的成聖之路。
|
心內的上帝:將上帝視為己,運用輕鬆,嬉鬧的態度,與他有著良善的互動,上帝『時時監控』我們,而是上帝『時時陪伴』我們。現在,神學家強調的是『上帝與你我同在』的『心內的上帝』,重視的是在個人主觀經歷中,與上帝直接的互動、哀告、喜悅與成長。上帝不再一個客觀的真善美,而是直接參與進我的現實生活。當我抱怨時,上帝共同承受著抱怨;當我受苦時,上帝陪伴著受苦。
|
l
自己的想法:
「天上的上帝」豫表著人類最終追求的目標,是至高無上、遙不可及的;而「心內的上帝」則是在信仰者心中一股安定內心的力量,是活在人心中的上帝。然而,二者最終都是表達同一個目的,人活在凡間無非就是追求“靈”的滿足,因此必須拋下內心所有的慾念,讓「心內的上帝」來替他作主,因人是懼怕決定的,人自己決定的事總是有摻雜私慾的名與利,若有「心內的上帝」引領著他,他便不會再感到畏懼,在追求靈的滿足的過程中,願意解下私慾近「天上的上帝」,雖然人是不完美的,「天上的上帝」是理想的境界,但解下私慾就是修行,而由「心內的上帝」引領著就是救贖以邁向更高層次。
如許多企業家家財萬貫人人稱羨,內心反而覺得空洞不已?由於他追求了錯的方向,他只達到了表面的滿足,此時他就需要「心內的上帝」引領著他,讓他願意解下私慾安定他的內心。
l
思想運用:
就以近來的一則新聞<鄭明析邪教主誘奸教徒>來說明之,鄭明析經常以「神的旨意」為由,與年輕貌美的女子接近,同時也假藉「神」的名義對女教友性侵害。這是一種以一種虛幻「天上的上帝」的型式的騙人招術,以一種神的旨意或一種要你必信其神的行為來達到他其實真正想要的目的(可能是私慾、地位或金錢等),像這樣的類似事件說真的不是少數,畢竟人在心靈的部分真的是比較脆弱,像人在傷心的時候或失敗不得己意的時候,這時只要有人肯頃聴他內心的話,陪他走過難過的日子,通常之後那個人不是你的好朋友就是你的「女朋友」(^_^),像這樣的例子我想大家都有過,一個宗教也是一種類似這種安撫心靈的方式,使你感到安心,天天都充滿了希望,偏偏也有了一種人,一種聰明過頭的人,想到使過這種方法鍊財(EX.宋七力)或得取自己想要的私慾(EX.鄭明析),這種假名的上帝往往就是乎略了「心內的上帝」,也許他們也有「心內的上帝」,但是那種是包含了某種私人慾望的(傳教人),我記得基督教有一條規則就是不能崇拜偶像和不能拿香拜拜,我想就是這種原因(純粹只有天上的上帝只是實體面)吧!
Ø
藝術:
l
老師的定義:
藝術水準不是像科學一樣<薑是老的辣>,藝術則反。
專業的藝術家會失去真誠,ex.藝術家往往將其視職業。
l
自己的想法與運用:
就如老師所說的,藝術絕對不是一種屬於<年紀>的東西(薑是老的辣),藝術會隨著文化、時代等變動,也可以說藝術是一種主觀的東西,從以前到現在的藝術來看就可很明顯的看出來,藝術絕對不是以一個人的眼光來看而己,例如畢卡索的畫我沒有一個看的懂的,但是他卻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畫家,再說藝術這個東西不僅僅關係一個畫家的畫技、畫法之外也包括了他的習慣、他的處事態度,甚至他的一生,所以一個畫家的畫常常會分成早、中、晚期。一個音樂家也是如此,所以藝術家往往賭進去他的一生,不是成就是敗,從古至今有多少著名的藝術家不是死後才有名氣的,那實在是數不勝收呀,但是我相信那是值得的,因為他的作品將會一世紀一世紀的繼續留在我們的世界裡,流傳千古。而科學則不然,科學是很實際的,只是一昧的因為自己的需求而去創造出來的東西,雖然和藝術一樣都是一種創作但是實質的意義卻是大大的不同的,可以好比科學是種滿足生理的、藝術是滿足心理的。科學可以滿足自己的生理卻滿足不了你的心靈,而心靈的深處卻往往是最需要去探討的,宗教的意義也和心靈的平靜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說宗教也是一種心靈的藝術,那是在外物不可以深入的一種,在教堂裡你會感在平靜、脫俗,那就是一種心靈的感覺,由外國的教堂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在外國的教堂裡壁上都充滿了壁畫,相信藝術就是由此而生的,藝術的心靈意義遠超過他的實質(畫的價錢),宗教也是,宗教和藝術帶給我們都是一種心靈上的寄託也是一種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因素。
Ø
對基督教的一些感覺和想法:
最後一段我想寫一下我對這學期修這堂課和我對基督教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在我還沒有上過老師您的課的時候,一直都不知道<修行與救續>的定義和上課方法竟然是這樣子(相信大部分的同學都是如此),但是上完課以後也讓我更加了解基督教,記得老師您曾說過你是一個不虔誠的基督徒,一直覺得很好奇,既然信了基督教為何還需不虔誠呢?其實想了想似乎我好像也是這樣(雖然我拿香拜拜,但是我卻沒有信宗教),最近我的一位同學,因為他先前就接觸過基督教了,大概有兩三年了吧,但是他一直沒有受洗,一開始可能覺得沒有必要或是怎樣,但是自從他去了他們家附進的新教會之後,裡面的一位姐姐就一直勸他受洗,他說:一定要受洗要,因為很多受洗完的人都後悔他太完受洗還有許多等等關於受洗好處的話,他自己也覺得不受洗的話他都沒辦法和受洗的人一樣吃餅干和喝葡萄酒(一個教會的過程),所以他問我怎麼辦,其實我對基督教的感覺一向不錯,況且我現在正在一間基督教的學校上課當然更不會去排斥,但是必竟受洗之後也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一些教條的約束等,就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好了,基督徒不可以拿香,但是仔細想想家裡的人若都是佛教或道教的人(基本上在台灣還是大多數),當大家要進廟的時候你只能在外面等,拜拜的時候更不用說了,你想一想也許你覺得沒差,但是那是不只是這樣而己,怎麼說呢?你喜歡別人一直問你同一個問題而且你一直回答同一個答案嗎?這個意思是你有的不只是家人而己你還有朋友,當他問你你怎麼不一起進去(廟)不一起拜拜的時候,那就不只是一個小問題了,你知道嗎?一個人能容忍講的次數其實是很有限的,就那我的例子來講好了,我是一對雙胞胎,你一定知道大家最常愛問什麼,EX:你和你哥差幾分鐘呀?你們小時候會不會吵(打)架呀?你們會不會有心電感應呀?當你都回答完以後,他會開始開你玩笑(大部分的人認為講下面的問的很幽默)你們都有女朋友會不會搞錯呀?你們以後結婚會不會走錯間呀?以上這些問題我都以經聽爛了,通常他要問什麼我都以經知道了,回答久了我就會變這樣回答了:「這個問題你是第10254(隨便講的)個問的…..」,你能了解那種感覺嗎?不僅自己心裡不好受也是一種無耐,再回到原來的問題,就是這樣第一次問回答沒差說不定還多加幾句,久了根本就不想回答了,當然我舉的只是個小例子,受洗自然有他的好處,我就這樣分析給他聽,在網路BBS上也看到同學寫著:那個人(台上的牧師)的眼神好像告訴我們,不信的都有罪一般!!看了以後說真的會心的一笑,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我也看過那種場面吧,也許那種宗教的力量真的很大吧!!
記得老師你有和我們說過基督教分成四派,雖然我不知道那幾個,但是我知道有有形和無形的,我的同學說他們那邊是屬於無形的,他們不重視有形的東西(ex.十字架),他上次因為某些裡原因,走去了另一間教會,他覺得很不一樣,之後又回去他原本的教會,那教會的人竟也告訴他不要去別的教會,直說下次在告訴你為什麼?這不禁讓我懷疑起基督教的宗義為何?基督教不就是要服務大眾拯救世界的嗎?那一間教會又會有什麼差異呢?若說是地方文化的差異的話那還好,但是有相互的心結的話,那就不好了吧,畢竟他們的<老闆>都是同一個~~~~耶穌,分派的心態的確不是很好的一件事,還是他寫了不同的四本聖經?這都是不對的,<愛的真諦>才是一切的開始,不是嗎?
最後,祝老師: 新年快樂 &
身體健康!!
|